中华文化董葛孝经导读上

北京哪个青春痘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418/8860371.html

引语??????????????????????????????????????????????????????????????????????????????????????????????

???《孝经》,顾名思义是一部专论孝道的经文,但细读深思,实质上它是一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专著。在不足二千的经文中,“治”字出现了十多次,且绝大多数章节,表面在讲“事于亲”,实际是讲“事于君”;?表面在讲“齐家”,?实际是讲“治国?”。“孝治”作为宗旨贯穿于全部经文。

????经文起始,孔子在阐明“孝”的概念时,就开门见山提出了“孝治天下”的论点。

????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孔子问他的学生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问曾子,‘先帝有一种崇高之德,至妙之道,用其治理天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大家皆相亲相敬,国泰民安,和谐无怨。你知道是什么吗?’

当曾子回复自己不知晓时,孔子教导:「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上述的至德要道,即为孝道。这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出发点。由此,将孝道定义为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根本道德。

孔子在明确提出孝治天下的论点后,不惜笔墨,分别在「开宗明义」、「孝治」、「圣治」、「广要道」?、「广至德」?、「事君」等十三章篇幅进行了阐述论证,其余的五章也无不涉及忠君治国。

一、至德要道

????先王是如何以孝治天下??何为先王治理天下的“至德”?何为先王治理天下的“要道”??孔子在「孝治」、「广要道」、「广至德」三章中,分别专题作了论述。

????在「孝治」章中,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西周当时拥有八百诸侯(史书记载实际上大小有一千七百多家),无不国泰民安。圣明的先王是如何以孝道治理天下?孔子在此高度归纳了三条:一是不论国之大小,天子对其使臣都能待之以礼,对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更是以礼相待。天子这样以礼敬对待天下人,自然就得到天下人的礼敬,得到各国诸侯的爱戴和拥护。二是作为一国之君的诸侯,治国时不仅能以孝敬之心对待自己的子民,而且更是关爱鳏夫和寡妇这样的弱势群体。所以百姓们就拥护国君,社稷自然长远。三是治理采邑的卿大夫,象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一样爱护着奴婢僮仆,不使他们失望,大家都能愉快生活。正因为这样,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天子还是诸侯,无论官吏还是百姓,无论家主还是臣妾,上下都将行孝作为道德的根本,全民将孝敬作为行为准则,大家都互相恭敬,互相爱护,互相照顾,故父母在世的时候,都能幸福安乐,父母去世后,灵魂尚能安享祭奠。普天之下,必然风调雨顺,和谐太平。

????为进一步论述为什么要把孝道作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又如何有效地倡导和推行孝道,并在执政的具体实践中收到成效。??

????在「广至德」章中,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认为,倡导孝道最为有效的做法是,执政者首先为天下人做好表率。教人行孝道,首先大小官员人人都象孝敬自己父母一样孝敬天下所有为人之父母,让天下的父母都得到孝敬。教人行悌道,首先大小官员人人都象恭敬自己兄长一样恭敬天下所有为人之兄长,让天下的兄长都受到恭敬。教人行臣道,首先大小官员人人都象尊重自己上司一样尊重天下所有为人之上司,让天下的上司都受到尊重。因为每位官员都能如此谦卑、恭敬,对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平易近人,老百姓则自然就会把你当成父母官。要达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非孝道莫属。?

????在「广要道」章中,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在此章,孔子提出了“四莫”,作为孝治天下的实施大纲。即:教人们相亲相爱,非孝道莫属;教人们恭敬和顺,非悌道莫属;社会要移风易俗,非乐教莫属(这里的“乐教”,应理解为现代的传媒舆论?);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非礼法莫属。可以说,这里的“孝道”、“悌道”、“乐教”、“礼法”,涵盖了整个社会政治生活。针对“礼”,孔子进而阐明,所谓“礼”,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因此,尊敬他人的父母,其子就会高兴;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就会高兴;尊敬他人的君王,其臣就会高兴。虽然只尊敬了一人,但事半功倍,千千万万的人会感到高兴。孔子认定,这就是把孝道作为“要道”的充足理由。

为进一步论证“孝治天下”,在「三才」章孔子讲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也就是说,孝之所以为至高德行,是因为孝是人民道德的根本,是人民品行的首要,如天地常规,天经地义,顺乎民情。先王正是遵循了天地之德,顺从了人心所向,将孝道作为全民的价值趋向,作为社会自下而上的统治手段,国君以孝治国理政,民臣以孝修身齐家,则自然「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不需严肃的教育,不需严厉的统治,就达到了天下大治,社会和谐。

二、移孝作忠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在起来,从伦理道德升华为政治理念,使“孝道”具有了更鲜明的功利倾向和政治色彩。在《孝经》第一章,孔子就对“孝道”作了明确的定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按照这个定义,行孝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且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期,在家事奉双亲,为之始孝。迈入社会后,将孝亲的精神用于社稷,服务民众,为国家建功立业,为之中孝。忠是孝的本意,是孝中大孝。到了老年,要反思自己,完?善人格,修身自好,这便是立身,为之终孝。“终于立身”是孝道的最高层次。

为了使“移孝作忠”的论点合情、合义、合理、合法,孔子从父子之爱的自然法则,从士族行孝的要点要旨,从孝道实现扬名后世的目标需求,从古代刑法角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详尽论证。

????在「圣治」章中,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孔子认为,父子之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法则。父亲对子,有两重恩爱,即是慈亲,又是严君,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这就是说,父亲在儿女心目中是两种角色,一种是慈亲角色,一种是严君角色。慈亲讲爱,严君讲敬。爱敬是孝的两个方面,儿女爱父母,就必然敬重父母,否则就非真孝。这样,儿女从小养成孝敬,成人后自然忠君。

????在「士」章中,子曰:「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在古代的统治阶层排序中,士族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泛指学子和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和刚开始从政的机关公务员。对于这个属于社会未来群体的孝道要义,孔子明确概括为:用侍奉父亲的那种心来侍奉母亲,用尊敬父亲那种心尊敬上司,即「母取其爱,君取其敬」。进而明示,用孝心去侍奉君上,则为忠,用敬心去尊敬上司,就能顺。只有这样,士才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章末,孔子引用《诗经》里面一段话:「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意为士族尽孝,欲使自己的父母不受耻辱,就必须起早贪黑,加倍努力,競競业业,竭力尽忠。教导士族,对父母要孝,对上司要忠。忠与孝乃为士族孝道的完整要义。

????在「广扬名」章中,孔子提出“扬名后世”是孝道的高级标准,它只有与忠君紧密联系才可能得到实现。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在此章,孔子从孝道“扬名后世”的自身需求,对移孝作忠的论点,作了进一步论证,并继而提出齐家、治国相一致的主张。孔子认为,孝子以爱敬之诚孝亲,移作事君,必能忠君;孝子以和悦态度敬兄,移于事长,必能顺长;孝子将家务处理得头头是道,移于公务,必能有条不紊。故此,忠出于孝,顺出于悌。在家行孝,出外忠君,不仅声誉可显耀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便是「开宗明义」所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实现了扬名后世的高级标准,做到至孝。

????在「五刑」章中,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在此引用古代刑法,目的是论证移孝作忠的合法性。按照古代刑法,罪名有三千条,刑罚分墨、劓、剕、宫、大辟五种。五刑中,最大的罪名是不孝之罪。不孝中,首罪就是「要君者无上」,对上不忠,可谓“无天”。因为,在古代君王就是天子,对君王的尊敬犹如敬天,故而要挟非礼君上者就是“无天”。次罪为「非圣人者无法」,之所以谓之“无法”,?是因为圣人的教导都是本性本善的行为规范和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这些法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如果无视或否定圣人的教化,必定使人心无所依从,引发社会不安,故而非圣人者就是“无法”。再罪是「非孝者无亲」,因为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不孝敬老人,不尊重长辈,无视孝悌者,就是产生不安定因素的根源,谓之“无亲”。?所以,孔子将无天、无法、无亲这三罪谓之三恶,并警示这三恶为「大乱之道」,是引发社会动荡的恶廇。?

????

作者简介:董革,笔名董葛,男,山西省直机关退休干部,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科技咨询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学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在《山西日报》、《山西文学》等报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