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百行之首,以孝为先”。这句话直指“孝”的重要性。
“孝”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孝悌”更是几千年华夏文明中最根深蒂固的文化。
古人将孝悌视为做人最基本的德行之一。如若一个人足够孝顺父母、尊重长辈,那么他必定有一颗仁爱善良的心。有了这份孝心、仁心,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还可以裨益许多人。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朝代更迭变化,政权新旧交替,统治者不计其数。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历朝历代君王都格外重视孝道文化,并将孝悌作为统治的根基。
先秦时期,统治者以“孝悌”思想作为基础,制定了针对年老者的养老政策。西周时期,统治者设置“大司徒”一职,除了掌管国家财税的征收与管理外,还兼任管理养老的大小事务。
到了汉朝,尤其是汉武帝一朝,独尊儒术,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包括“孝悌”。“孝”贯穿于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政治选官制度都渗透着孝道。
汉代察举制的其中一科便是“孝廉”,“孝”指的便是孝顺父母。随着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孝”逐渐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统治者通过倡导臣子对父母的“孝”,从而强化他们对君主的“忠”。
唐朝宣扬孝道文化,统治者以身作则。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目的是利用皇权来提高《孝经》地位,从而达到对天下苍生的教化作用。
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曾在《臣轨》中提到:“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册。”
意为:子女侍奉双亲,应当不辞辛劳,乐父母之乐,忧父母之忧,对父母体贴入微。
宋太祖赵匡胤不仅劝天下人孝,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孝子。
《宋史》记载:“寝疾,上侍药饵,不离左右”。
宋太祖登基次年,赵太后病重。宋太祖身为一国之君,以身示范,日夜侍奉在赵太后塌前,亲自喂食汤药。为了给太后祈福,宋太祖还特地下令大赦天下,足以体现宋太祖孝心至诚。
明清时期,孝道深入人心。贵族、士大夫以及平民阶层皆在生活中贯彻孝道思想,族规、家规中也以孝道为重。
例如,清顺治年间的进士张习孔曾亲撰《家训》:“人之立身,本于孝悌”。
在张习孔看来,孝悌乃立身之本,而君子应当具备的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皆是源于“孝”。
综上,孝道不仅是古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亦是统治者用于治理天下、巩固人心的重要工具。
元代文人郭居敬著有《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一书,建简称《二十四孝》,记录了从上古时期至宋朝的二十四个孝道故事。
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情节感人至深,成为弘扬孝道文化的优秀作品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二十四孝》中的部分故事遭现代人百般诟病,甚至有人称其为“糟粕”,但也有人认为其中也有“精华”,值得后人学习、继承与弘扬。
那么,《二十四孝》中,究竟有哪些精华与糟粕呢?
一、《二十四孝》中的孝道精华
《二十四孝》的首篇故事便是《孝感动天》,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故事之一,讲述了舜帝的孝心感动上苍的故事。
舜,出生有虞氏部落,故也称虞舜,乃黄帝的第八代传人。舜帝的父亲名叫瞽[gǔ]叟,是位盲人。
舜三岁时,母亲握登离世,瞽叟为舜找了一位继母姚氏。继母接二连三诞下一男一女,分别取名为象与敤[kě]首。
继母为人自私,性情古怪,将舜视为眼中钉与肉中刺,非打即骂。
舜九岁时,象强迫舜趴下,将其当马骑。而后,象嫌舜爬行的速度缓慢,便向姚氏告状,导致舜又遭受一顿毒打。
瞽叟得知此事后,非但不去责骂妻儿,反而埋怨舜为何对外人言说此事。从此,舜做人做事小心翼翼,生怕惹继母与弟弟不悦。
可继母完全没被舜的懂事与孝心感动,且行为举止更加乖张狠厉。
舜修补谷仓的仓顶时,继母连同象以及瞽叟在仓内纵火,欲活活烧死舜,好在舜身手敏捷地跳下谷仓得以逃脱;
舜开凿水井时,瞽叟与象趁机挖土填井,欲活埋舜,而舜又一次机智地聪地道逃脱。
尽管家人几次三番致自己于死地,可孝心至纯的舜丝毫不记恨,对父亲与继母一如既往地孝敬与恭顺,对弟弟温厚又慈爱。
终于,舜的孝心感动天地,以至于出现了“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的盛世奇观。
与此同时,尧帝年事已高,欲寻一位德行兼备者继承王位。听闻舜品德高尚,孝感动天,尧便让其协理部落事务,当作继承人培养。
二十八年来,舜做事兢兢业业、重视生存发展,体察民情,顺应民心,功绩卓越。
尧颇感欣慰,便将天下禅让给舜。舜在继承王位后,首件事便是回家拜见父母双亲,又封其弟象为诸侯,赐封地“有鼻”。
面对桀骜不驯的弟弟、心狠手辣的继母以及愚钝糊涂的父亲,舜完全可以在发迹之后略施小惩,可他却以德报怨,与曾经陷害自己的家人重归于好,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与格局。
毋庸置疑,舜乃大孝子,连孔老夫子都发自内心地赞美:“舜其大孝也与!”
然而,有后人却称舜的孝道乃“愚孝”,对反复谋害自己的人以直报怨,与东郭先生如出一辙。
其实,针对舜“愚孝”的说法过于极端,舜的“孝感动天”绝非愚孝。
倘若,舜对双亲愚孝,贯彻的也是“大孝尊亲”的思想,那么他早就被家人陷害而死。
毕竟舜的父亲与继母对其厌恶至极,欲除之而后快,顺从他们的害人之意正好合乎愚孝的标准。
然而,舜却“叛逆”地多次凭借聪明才智化险为夷,与父母的意愿相佐与相抗,可见“舜”并非愚孝。
从“放火”与“活埋”两个事件不难看出,舜是一位机智勇敢、谨小慎微,拥有远见卓识的人。
生性聪慧的舜岂会不知继母等人对自己恨之入骨?可他最终还是“以德报怨”,与其说这是孝,倒不如说这种行为是舜一生贯彻的为人准则。
如若不是舜德行优良,心怀善意,从不怨怼父母的偏心与残害,怎会感动天地,又怎会让尧将天下心甘情愿地拱手相让?
《中庸》中提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舜正是孔子眼中的“大德”之人,他不仅得到了地位与财富,成为天下之主;还获得了名声,千百年来舜“孝感动天”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更得到了长寿,活到了百岁。
福祸本就相依,舜因父母的迫害而因祸得福,成为坐拥天下的最高领导者,岂知不是幸事?
舜的德行贵重,被称为中华德孝文化的鼻祖。舜的思想与作为使华夏民族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堪称中华道德文化的集大成者。
舜恪守孝顺、宽厚的行为准则,对继母、弟弟不计前嫌,多次宽容忍让,甚至以身作则感动了尧帝不成器的九位孩子。
舜用完善的人格来熏陶与感化天下人,将感性的家庭血缘亲情上升到理性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使道德与孝道得以延续。
总之,舜的德孝文化乃是悠久绵长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二十四孝》中的可怕愚孝
1.郭巨埋儿
河南省林县姚村镇三孝村有一座郭巨墓,老人常以“郭巨埋儿”的典故来教育后代要遵守孝悌。
相传晋代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孝子,名为郭巨。郭巨家境贫寒,连吃顿饱饭都是奢望。家中老母心疼三岁孙儿,常将自己的吃食匀给孩子,而自己却日益消瘦。
郭巨心中忐忑不安,对老母愧疚不已,便同妻子商议:“孩子没了可以再生,而母死却无法复活。倒不如埋儿奉母,用节省下来的粮食供奉老母。”
妻子不敢违背丈夫的意愿,便陪郭巨一起挖坟埋儿。正当郭巨等人掘地三尺时,坑中突然现出一釜黄金
金上刻有“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于赐汝”等字。郭巨得金后欣喜不已,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儿子也免于一死。
而郭巨因此事而名扬天下,郭居敬也将“郭巨埋儿”的故事记载于《二十四孝》中。
郭巨成名后,林县百姓为其立碑修庙,甚至建立牌坊,以示对“孝悌”精神的敬仰。
“郭巨埋儿”的故事在《南史》、《搜神记》、《太平广记》等古代典籍中皆有记载,只是文字有略微差异。
该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孝子图》,情节与《二十四孝》有略微差异。
在《孝子图》中,郭巨乃河内温人,家中富裕,兄弟三人。父亲死后,郭巨将财产一分为二,全部留给弟弟,而自己却一文不拿,甚至主动担起供养母亲的责任。
由于家中困苦,郭巨只能举家居于邻家凶宅。妻子产子,郭巨忧虑养子会耽误奉母,故欲埋之。
千百年来,“郭巨埋儿”被作为美谈流传至今。其实,这个故事渗透着浓重的“愚孝”思想。
仔细斟酌便可知,“郭巨埋儿”的行为实在残忍,虎毒尚且不食子,而郭巨竟要“以命抵命”,用三岁小儿的命换家中老母命,实乃残酷至极。
再者,与其说郭巨愚孝,倒不如说他无能。家中吃食不够,郭巨身为成年人,亦是一家之主,完全可以想办法多找活干,从而多挣点粮食。
而郭巨却打起了埋儿节省口粮的主意,实在令人细思极恐。试想,倘若埋儿奉母后,郭家依旧揭不开锅,郭巨是否又会杀妻或自杀来奉母?
此外,在正史中,郭巨家中富裕,远远到不了吃不起饭的地步。而郭巨身为家中长子,完全有理由分得一份遗产再供养母亲。可郭巨却死要面子活受罪,对兄弟面前逞强,实在令人费解。
《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郭巨埋儿”已经称不上愚孝或无能了,简直是对母亲最大的不孝。
郭母心疼孙儿,心甘情愿省出口粮给孙儿吃,如若老母得知儿子为供养自己儿埋掉孙儿,将会何等得惊恐与痛心!如此看来,“郭巨埋儿”实乃不孝。
2.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中的第18个故事,最早见于《搜神记》第11卷,被后人奉为宣扬孝道的经典故事。
晋朝时期,有位名为王祥的孝子,早年丧母。继母朱氏非但不疼爱王祥,反而时常在其父面前历数王祥的不是,导致王祥也不受父亲待见。
然而,王祥并未怀恨在心,甚至在双亲病重时衣不解带地侍奉在侧。恰逢冷冬,继母朱氏病中欲食鲤鱼,可河水早已成冰,无法钓鱼。
王祥便强忍寒意,脱掉上衣,赤身躺卧在冰面之上。或许是孝心感动上天,冰层突然融化,继而跳出两条活鲤鱼,王祥连忙将其捉回煮给继母吃。
不久后,继母又想吃黄雀,王祥又支起捕网活捉了数十只麻雀,烤熟后供奉继母。村里人听闻此事后,惊讶至极,只道是王祥孝心感动天地。
不难看出,“卧冰求鲤”看似孝心至诚,追根究底,亦是愚孝的一种表现。
首先,故事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河水完全被冰冻住。而王祥能够站立并躺卧在冰层上,说明河水的冰层已经厚到无法轻易开凿的地步。
而王祥竟做出“卧冰求鲤”的行为,显然缺乏理性的思维。一个人的体温如何能够融化那么厚的冰层?如若不是鲤鱼自己跳上来,王祥即便冻晕冻死都捉不到鱼。
再者,“卧冰求鲤”的故事过于吊诡。古人欲得一条鲜鱼并非难事,可以打零工挣钱买一条,或用家中粮食以物换物,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条鱼。
再不济也可用大石块砸冰面,亦或是在冰上生火,办法多种多样。但“卧冰求鲤”无疑是最低效率且最愚蠢的做法。在力所不能及的范围内,用自己的健康讨双亲欢心,实在不可取。
综上,《二十四孝》中有精华,亦有糟粕。真正的孝悌,是子女在保证父母身心安宁以及自己身体健康、内心安逸的情况下,做出力所能及的孝顺行为。如此孝道,自然值得继承与发扬。
然而,对于“郭巨埋儿”等荒诞离谱、违背人伦的极端故事,显然宣扬的是“愚孝”思想,应当作为糟粕被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