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老师: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开篇提出“孝是至德要道”,《孝经》是两千年前的著作,在漫长的岁月中,“孝”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人与父母相处的准则。
“孝”是至德要道
《孝经》开篇提出:孝是至德要道。《孝经》是两千年前的著作,在漫长的岁月中,“孝”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人赡养父母的准则。
“孝”是回报父母的恩情。在《孝经·开宗明义》中,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开宗明义》是《孝经》的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开始于侍奉父母,扩大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终是成圣成贤,回归本善。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
孝行从何处做起
《礼记·内则》:父母呼,唯而不诺。
当父母呼唤自己,应答要快,不能怠惰。妈妈在厨房做饭,喊孩子帮忙,这时孩子就要立刻赶过去,这是对妈妈的尊重。如果孩子怠慢了怎么办?爸爸就要适时地批评孩子的做法,敦促孩子快一点。
《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做子女的外出,一定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办完事回到家,也必须面告父母,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回来,以免父母牵挂,出游一定要有个常去的地方,学习也要有个固定的方向。
《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
和父母说话声音要柔和,态度要恭顺。天气转凉的时候问候父母是否需要增添衣物,身上痛痒是否需要抓痒。父母腿脚不利落,出门需要搀扶,避免摔倒。
《礼记·曲礼上》:父母有疾,冠者不樴,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父母生病,成年的儿子由于心中忧虑,头忘记了梳,走路也不像平日那样甩开双臂,开玩笑的话也不讲了,乐器也不弹奏了,吃肉只是少量地吃一点,饮酒也不至于喝到脸红,没有开怀的大笑,发怒也不至于骂人。父母病愈,做儿子的才恢复常态。
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突然病倒,母亲每天在病房陪护。在外地上班的儿子得知父亲病倒的消息立刻赶回家里,这时父亲的病情已经稳定,母亲就让孩子放心回单位去工作。孩子回到了单位,如往常一样投入工作,但因为父亲仍然卧病在床,所以拒绝了一切娱乐活动,因为他“心里没这个心情”。这是一个孝子,这是家里的福报。《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孩子要时刻把父母挂在心上,过生日的时候打个电话,问一声辛苦。心里面想着父母,这就是孝。
孔子论孝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的学生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是奉养父母。狗与马,也都是在养。不能尊敬父母的话,凭借什么来区别呢?”
孔子认为孝是有层次的,仅仅养还不够,只有把“孝”和“敬”连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孝。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即便孝心再大,父母整天看着孩子烦躁不安的神情,看着喜怒无常的脸色,恐怕也难以感受到孩子孝心,心中自然也高兴不起来。孔子还特别强调,若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为人子弟者有好的酒菜,请父兄先来享用,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并不能作为判断孝顺与否的标准。
《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则整个人的态度必定委婉柔顺。孝敬父母就是要有笑脸,和气地哄着父母。
《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
孔子认为,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自立、自强。
司马迁早年游学,没能陪在父亲身边尽孝。司马迁的父亲在离世之前对司马迁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写出一部史书。司马迁在父亲过世之后,自己也遭遇不幸,被下入大牢。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在监狱恶劣的环境里毫不动摇对父亲的承诺,终于完成《史记》这部史书之绝唱。司马迁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大孝子。《礼记·祭统》讲到,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孝子对父母的侍奉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生前要赡养,让父母过安逸的生活,二是死后要服丧,三是丧期结束要祭祀。供养的时候要看是否顺从,服丧的时候要看是否哀伤,祭祀则要看是否恭敬、按时。尽心做到这三项,便是孝子。
家长如何影响孩子拥有“孝”的品格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后汉书》
用语言教育孩子,孩子会争辩,只有家长做出样子,孩子才会模仿,这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教育。
思考:1.在当今社会,孝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懂得孝顺、践行孝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