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孝经第十五章解读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智涵解读:

曾子说,我明白了,一个人学会慈爱、恭敬、照顾父母、成为天下的表率,人生就算没有白活。现在很多人都把听话当做孝顺,不知道老师如何看待呢?

孔子说,这像什么话,这像什么话。孝顺不是听话,而是成就。过去即使天子无道,只要有七个说真话敢提建议,就可以天下不失;诸侯无道,只要有五个人说真话敢提建议,就可以不失自己的国土;大夫无道,只要有三个人说真话敢提建议,就可以家族不衰;士有一个好朋友说真话提建议,就不会失去自己的地位;一个父亲有一个儿子说真话提建议,就不会陷于不义。

只是听话,怎么能称为孝顺呢?

精读:

曾子这么智慧的人,为什么会问这么“无知”的问题?

是替天下人问的,是替今天这个时代的我们来问的,您说的很好,又是爱,又是敬,又是扬名之类的,但大家明明觉得“听话就是孝顺呀!”

孔子也没有给弟子留面子,开什么玩笑,不会说就不说,怎么能乱说呢?听话如果算孝顺,如果父母说的不对呢?如果父母违法乱纪孩子也要跟着违法乱纪吗?

下面还提到了五个层次(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

再次强调在圣贤之道里,天子有内外的差别,外在来讲,谁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就是天子;内在来讲,我们的良知(或者说自性真我)是“天子”,统筹我们的头脑,言行等方方面面。

上面讲了天子有七个敢于提意见的忠臣,这是从外在讲的。

从内在讲,就是一个人能快速反省,在重复的事情里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就是高手。真正的高手错了立刻反省立刻调整自己,普通高手要发生三次才能意识到出问题,普通人是事情发生七次才能意识到调整自己。

至于不知道觉察反省的人,暂时不满足“被教育”的条件,可以暂时忽略。因为一个人心门关上了,别人说什么他也接收不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