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三帝”于一身的石台孝经碑
年9月的石台孝经碑亭。资料图片
年开始维修石台孝经碑,年维修后进行组装。资料图片
石台孝经碑亭(二〇一九年六月三日摄)。本报记者车喜韵摄
石台孝经碑局部。本报记者车喜韵摄
本报记者 车喜韵 它是西安碑林中形制最气派的一通顶天立地碑,刻立于年前唐朝的鼎盛时期,通体黑润,头顶三重卷云华盖,脚踏瑞兽护佑的3层石台。 它立于西安碑林整个建筑的中心,人们为它专门建立了一个碑亭。它的碑石上刻着孔子的《孝经》,留有唐朝两位帝王的御笔宝墨。 圆劲的小篆、庄重的隶书、正挺的楷书、飘逸的行书,4种书体集于一身,记录着唐玄宗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让它成为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 它就是西安碑林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石台孝经碑。 姓名:石台孝经碑 年龄:岁 职称:国宝级(一级甲等) 户籍登记时间:北宋元祐二年(公元年) 籍贯: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时间:唐天宝四载(公元年) 现住址:西安碑林博物馆 联系() 1 集“三帝”于一身 石台孝经碑缘何没有像其他的碑石一样放在展室中陈列,而要为其专门建一座碑亭? “这座碑亭是西安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石台孝经碑也是西安碑林的镇馆之宝之一——号称西安碑林第一碑。这不仅因其是碑林迎客第一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刻的是文宣王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西夏时期孔子曾被尊为文宣帝)所撰《孝经》(另一传说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记录了其与孔子的对话);留下了唐朝两位帝王的御笔,唐玄宗李隆基御笔书《孝经》,文和注均为隶书,御批为行书;唐肃宗李亨用篆书题写碑额(写碑额时李亨为太子),连同国子祭酒李齐古的楷书上表,是篆、隶、楷、行4种书法字体集于一碑的艺术杰作。石台孝经碑是最早进入碑林的碑石之一,同时也是碑林中设计最考究、体积最大的碑石。此碑无论从文物价值、文化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上来说,都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碑石中的佼佼者。”6月3日下午,站在石台孝经碑前,讲解员陈利峰指着高大的碑石说。 记者围着石台孝经碑转了一圈又一圈,一遍遍品读着这通形制最气派的顶天立地碑。造型精美、极富特色,碑首雕有三重卷云华盖,高贵典雅;碑身由4块黑色细石合成,华丽大方;碑座3层石台的4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奇的瑞兽,两种原本并不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碑石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石台孝经碑落成于唐天宝四载(公元年),高厘米,记录着唐玄宗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唐玄宗李隆基御笔隶书的《孝经》,用笔丰腴华丽、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宏;碑额“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个字,是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用清秀的篆书撰写;碑文上还刻有唐玄宗的御批行书,飘逸灵动,自然流畅;碑身上最小的字是当时参与镌刻这通名碑的人员以及机构的名字,用唐楷书写。 “唐玄宗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遵循‘以孝劝忠’的理念,大力提倡传统的孝道观念就逐渐成为唐玄宗时期的一项重要国策。他曾两度为《孝经》作注,陆续发布御注《孝经》及诏书。天宝三载,‘诏天下家藏《孝经》’;天宝四载,又诏令将经与重注全文刻石立于太学,供天下读书人摹写抄刻,此石即为现立于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西安碑林博物馆科研办主任、研究员景亚鹂介绍说,“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刻勒完成后,将石台孝经碑拓本拿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后非常满意,挥笔赞道‘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今石台毕功,亦卿之善职。览所进表,深嘉用心’。这段御批的行书大字,连同李齐古的楷书上表,随后也一并刻在了石台孝经碑之末。” 2 三次迁置留下“真容” “石台孝经碑原本放在唐代国子监,位于唐长安城务本坊(今天西安城的南关正街与文艺北路之间的北半部)。唐代末年,黄巢起义后,唐室衰微,军阀连年混战,长安城遭遇毁灭性破坏。黄巢旧将朱温于天祐元年(公元年)正月强迫唐昭帝迁都洛阳,这场浩劫,使得昔日繁华的周秦汉唐都城成为一片废墟。”景亚鹂说,“唐昭宗东迁后,时任佑国军节度使、京兆尹的许国公韩建留守长安,为便于防守,对已成废墟的长安城进行缩建重修,而后刘鄩于后梁开平三年(公元年)镇守长安。此次唐石经的迁置是由韩建、刘鄩一先一后共同完成的,将已处于新城之外的唐石台孝经碑等碑石从务本坊的国子监,移到唐尚书省之西隅文宣王庙内,大致相当于今天西安市北大街以西,北广济街以东,鼓楼以北,西华门街以南这一带。”这是石台孝经碑的首次迁置。 “北宋时期,社会从历史动荡中渐渐复苏,中国社会出现了远比前代更为庞大的文人群体。此时的知识分子热衷于对古代礼乐器物等金石文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而历代碑刻正是他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