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将以孝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古代帝王最

北京白癜风医院医师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孝经》相传为孔子所著(“孝经者,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出自于《孝经注疏序》),后世考据则认为时孔子弟子所著,四库全书人认为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孝经是十三经中字数最少的一经,共字,却传授着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主题——孝道。何为孝?汉字“孝”上边是一个老,下边是子,是老小两代人的关系。“孝”字写得最有味道的是悬挂于安徽西递胡氏宗祠敬爱堂内的字,相传为朱熹手写。这个字,上半部右为一个拱手作揖谦恭孝敬之样,上半部左侧为尖嘴猴腮的造型,寓意孝敬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生。孝就是善事父母。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是首善,是诸善中最重要的一种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地间亘古不变的道义,是人的行为。经就是恒常普遍的意思,孝如同日月星辰运转一样自然,人和天地并称是因为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把天之义、地之德行出来,才可以立足于天地之间。所以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天性,子女孝敬父母是本性,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是无始无终平常无奇的。一个人的道德从哪里看?看他如何对待父母祖宗。一个人心里有孝,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善待他人。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并将孝与政治社会秩序相连。“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经》《孝经》即是对儒家孝道思想的系统阐发:主张“孝”要“始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将孝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孝敬奉养双亲开始,并按照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仅在物质上赡养双亲,只能算作是小孝爱惜,爱惜身名不受辱是中孝,济世安民才是大孝;第二个层面,把孝敬父母之心扩展用于国家《孝经》的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谏诤章、侍君章等都阐释君子教人孝道,要将孝悌的德行推广到对君主国家的效忠当中去。过去,皇帝是国家的代表,现在,弑君可理解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汉文帝孝的第三个层次:终极的孝是立身行道成贤,孝是诸德之本,把本有的德性开发出来才是至德。如舜帝尽到自己的孝顺友爱的本分,父母不仁慈,他依然尽孝道,不问他人,但求在己,舜帝从孝道修成圣人。孝德最高境界就是修身立德,成道成圣。孝德大义不仅是针对一家一人,不是一私一我,更是经纶世务修身齐家。梁武帝正因为如此,《孝道》成为古代帝王最为重视的一部经典,汉文帝以《孝经》来考核官吏,晋元帝亲自作《孝经》传,宋武帝、宋文帝讲过《孝经》,梁武帝亲自写过《孝经》疏,唐玄宗为《孝经》写过注,顺治帝、雍正帝也亲自注写过《孝经》,帝王们之所以在《孝经》上大做文章,是因为推崇《孝经》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移孝为忠,将“以孝治国”作为治国的重要做法。顺治帝《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以孝为中心,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路,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实现宇清国安,家和人乐。唐玄宗唐玄宗非常重视《孝经》,在他看来,御注《孝经》并将之颁行推广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于是,唐玄宗就在先儒的注释中采集精华,删除烦乱,萃取义理,于开元间初注《孝经》之后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正和改动,于天宝二年重注并下诏令天下家藏户备,他甚至亲笔题写注文刻石立于太学。西安的碑林如今,你到西安的碑林还可以看到天宝四年,唐玄宗亲自作序注解并用隶书书写后,刻于石碑之上的《石台孝经》碑侧之上刻有唐玄宗亲自写下的批注,碑额之上是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撰写的16个字: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石台孝经》《孝经》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根源,儒家所倡导的“仁”,须从孝开始,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系统根源,就在孝道中。如果读懂了《孝经》的道理,四书五经都将会成为一个很切实的基础,可入儒学之门。最后来听听北京大学吟诵团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吧!00:3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