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www.txbyjgh.com/m/一,秉持尊敬,善事父母。所谓善事父母,首先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带着一个“善”字。对父母而言,不是仅仅是养其身。什么是“善”?就是要带着感恩和尊敬之心。《论语为政》里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的人认为赡养父母,满足他们的吃饭穿衣,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还要养父母之心。《论语为政》还有段话: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孝是什么?孝是你的父母除了为你的身体疾病担忧之外,完全没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这才是养父母之心。想想我们自己啊,小学时喜欢逃学进网吧,父母为我们担忧,就是不孝;中学时喜欢上网甚至打架,父母为我们担忧,就是不孝;成人了不好好工作迟迟不愿意结婚,父母为我们担忧,就是不孝。孝顺孝顺,就是要让父母过得顺心顺意,我们几个人能做到呢?二,尊重长辈,广敬博爱。《孟子梁惠王上》有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父母,也以此之心来尊敬别人的父母,有这样的博爱之心才叫孝。有句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对老人更是这样。有些人连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尊敬,年轻时啃老,父母老了就弃老。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君不见,有多少父母爱子如宝,及到老时无人照管;君不见,有多少父母省吃俭用为儿女买房,及到老时无处安身!这样的人,还会尊敬别的老人吗?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社会应该这样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即搞好学校教育,让老百姓懂得孝悌的道理,这样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需要荷着重担走在路上了。孟子觉得人们受了教育懂得礼数,老人就能得到应有的尊敬。但现在,差不多普及高中教育了,生活也脱离了温饱状态,可是不是都敬老爱老了呢?前两年说得很热的“扶不起”现象,一方面固然有少数老人碰瓷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又有几个年轻人见到老人摔倒为之着急想扶起来的呢?三,尽忠尽职,报效国家。忠于职守,报效国家就是《孝经》所说的“中于事君”。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丈夫不能满足于一个小家,有能力就应该尽忠国家,报效社会,为更广大的父老乡亲的幸福尽心尽力。世人皆醉吾独醒的屈原为楚国的命运徘徊汨罗江边,投江相报;两朝开济的诸葛亮为蜀汉危难受命,殚精竭虑;精忠报国的岳飞为民族危亡怒发冲冠,舍生忘死。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他的父母对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非常地放心,那么这个人也往往是忠君之士。现代社会能够报效祖国的中华儿女也不胜枚举:当洪水泛滥的时候,多少英雄儿女投身救灾前线,冒死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多少平凡战士奔赴灾区,救出每一个生命;当新冠肺炎发生的时候,多少白衣战士逆行病毒感染区,从病魔手中抢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今时代忠于职守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这些中华儿女,也可以说是古代优良传统的继承者。第四,立业扬名,以显父母。这就是《孝经》所说的“终于立身”,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中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最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中国古代哲人提出过“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就是说,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德行,然后有机会,就要建功立业,再然后有能力,就要为后世留下精神财富,著书立说。由此可见,立言能流芳千古,扬名立万,能父母赢得好名声,才是孝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的三种境界,做好一个当代人也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了。你看,这个人不仅在家孝亲爱兄,而且忠于祖国和人民,或者更上一层楼,能够著书立说留芳后世,你我生活又有几个呢?至于悌,就是友爱亲友,也是生活中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一个充满友爱的人,生活中会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阳光和鲜花。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更有诗和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