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提倡政教合一,这使研究明代的情况成为了解当时教育发展的基础。明太祖朱元璋于明代初期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规模,不断向周边发动战争,同时,他在统治区域内建立了等级森严的体系,以此巩固自身统治。
经济背景:从“安养生息”到“经济危机”
除此之外,国子监还为生员的家属提供了食物、宿舍、衣物等生活物资。明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在封建地主阶级眼中,利益排在第一位,他们为了尽可能地获得利益,不单单对农民进行强取豪夺,致使大部分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无法维持生计,而且不断加重他们的差役和赋税。
农民因此而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他们不断地抗争着,与此同时,难民数量不断增加,这都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逐渐衰败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危机。这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国子监的学生人数呈直线下滑。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不断冲击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在此影响下,明代官学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迎合学生的需求,这使得官学生源急剧减少。“从宣德后期开始,南京国子监的学生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到了正德三年降到了人,少于洪武二十四年的人。”
文化背景:程朱理学面临挑战
教育在选择、传播文化的同时,势必要受到当时思想文化的影响,这影响着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激增,不仅国内起义运动频起,而且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爆发了,地方政权企图篡权。
此外,国家还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程朱理学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明代初期以来,程朱理学不曾辜负统治阶级的期冀,做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析,真能发先儒之未发。”而面对后期内忧外患的局面,程朱理学似乎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变得教条、繁琐,无法再让人们信服,失去了统一思想的作用。
在这民族陷入危亡的时刻,一些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经过冷静思考,试图确立新的统治思想,其中以王阳明最有代表性。提倡人们运用“心学”代替程朱理学发挥作用,强调人的自觉。这一思想使得封建伦理道德与人的良知得到有机结合,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有利于挽救明代封建统治。
此外,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进行了相关的讲学活动,这使得书院获得蓬勃发展,并进一步丰富了明代的教育。
明代中央官学概况
明初,国子监生员的主要来源是官生和民生,官生由最高统治者确定,分为品官子弟、土司子弟和留学生,民生则由地方官推荐。其中,民生占据绝大多数。国子监生员拥有着优厚的物质待遇,比如号房、大食堂、彝伦堂、藏书楼、堂房和射圃等日常设施齐全,这为国子监生员的就寝、就餐、上课、借阅书籍、读书和习射提供了方便。
此外,国子监还会帮助生员解决婚姻问题。每逢假日,国子监生员都会得到一定的慰问金。国子监主要通过学规对生员进行管理。
“即使坐立进退之间,饮食衣服之际,号舍斋堂之处,诵读讲解之详,均本道义而有矩范。”无论是坐立、饮食、衣着、住宿,还是读书,学规都对生员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自洪武年间开始,国子监多次修订学规,也因此培养了诸多人才。
允许捐资入监的做法成为统治者走出困境的首选,使得很多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纷纷成为监生,这大大降低了学生水平和教育质量。王恕因此而上书,他认为部分以纳银入监的生员不思学业,不习礼仪。
“各处府州县学廪、增生员今年以救荒许纳粟、银入监出身,中间多有白丁、钱虏,或在学无成,或入学未久,或临期冒报,有司急于应令起送,不暇详审,如此生徒学业未成,礼节未习,侥幸入监,束书日计……”此外,生员的出路难以得到保证,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入监学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宗学是专门为皇亲、国戚和家世显赫的大臣子弟创办的蒙学教育场所,教育对象只限于贵族子弟。明嘉靖时期,统治者规定贵族八岁以上、尚未获得封号的子弟,应入宗学习礼,蒙师则为各王府长史、纪善、伴读、教授等。内书堂是专门为幼年内侍设立的教育机构,旨在教导蒙童今后成为奉公守法、忠于朝廷的宦官。
教材既包括《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和《孝经》等通识性蒙养教材,又有根据蒙童身份确定的专门教材,如《内令》、《忠鉴录》等。此外,内书堂还要培养小内侍习字的能力,为今后入司礼监奠定文化基础。
明代中央官学主要以国子监为主,武学、宗学和内书堂皆为特殊学校,并没有受到统治者过多的重视。因此,本文以国子监学规为蓝本对明代中央官学的学规进行研究,并探究其实施结果、做出评价。
国子监学规分析
明代国子监自建立开始就旨在培养符合封建统治者需求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规,规定了生员的发展方向。
学规宗旨
朱元璋制定了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机构确保文教政策的落实,并视学校为实现教化和育人的基础。朱元璋认为设立学校的目的就是教化民众、改善风俗、培养人才。“学校之设,所以广教化,厚风俗,期在得人以资任用。礼部将旧学规出榜申明禁约,著国子监、府州县学遵守。务要教养有法,学业有成,国家得其成材任用。”要求他们立志报国,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基础、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尽心学习从而通过学业考核,遵守日常听讲、穿着、就餐、住宿、请假的礼仪规范。
学习方面
一个人如果志向远大,就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时刻要求自己,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完善自身生命,彰显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只想着一日三餐,对生活没有目标和期许,就会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当回首往事的时候就会没有值得留恋的事物,枉活一生。
国子监要求各个生员首先应确立志向、明确目标。否则“令法司枷镣禁锢,终身在学役使,以供生徒。”明代要求生员入学之后确立志向,专注求学,增长自身的知识,顺利完成课业后参加科举考试,走向仕途,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子监学规之所以要求生员立志报国,是因为在那个时期,国家统治者急切需要忠于朝廷的文人来充实官僚队伍,巩固明王朝的统治。
学习安排:背书、写作、作文,注重基础
总体来说,生员每日的学习安排主要包括背书、写字和作文三项。写字方面,生员每天要完成一幅字。生员获得的成绩作为后期考核的依据。
课程安排:会讲、背书、复讲,强调理解
明洪武十五年制定的学规中提到:“生员一般初一日假,初二日初三日会讲,初四日背书,初五日初六日复讲,初七日背书,初八日会讲,初九日初十日背书,十一日复讲……”也就是说,国子监的教学由教官讲授开始,之后生员凭借在课堂上的理解,于之后一天进行背书,并在复讲课上提出自身对课文的见解,教官根据生员的掌握情况,决定下堂课的内容,如此往复循环。
这可以说是一种以生员为本的教育。礼仪规范:礼貌、恭谨,培养礼仪仪式是在一定场合举行,具有专门程序、规范的活动,属于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传承载体。明代国子监学规不仅要求生员在监期间要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
礼仪规范:礼貌、恭谨,培养礼仪
仪式是在一定场合举行,具有专门程序、规范的活动,属于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传承载体。明代国子监学规不仅要求生员在监期间要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让他们习得并遵守必要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主要包括日常听讲的礼仪、穿着礼仪和定期举行的释菜礼等。
国子监学规要求生员在听讲时须尊敬教官。洪武十五年修订的学规记载到“各堂生员,每日诵授书史,并在师前听讲解,其有疑问,必须跪听,毋得傲慢,有乖礼法。”生员在监求学期间,如若遇到问题需要请教教官,必须跪着倾听教官的讲解,不能缺乏耐心。
生员如果敢对教官不敬,有意侮辱他们,违背师道传统,将会受到杖刑处罚,并且被派遣往云南充军。生员想要有光明的前途,就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养成忠孝仁义之心,而“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本,必先隆师亲友”尊师重道是养成忠厚之心的基础和前提,生员只有对教官表现出充分的敬仰,才能以一种谦虚的心态面对世间的学问。
国子监要求生员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时刻保持宿舍的整洁,并维护宿舍公共设施,这给生员创造了优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宿舍是一个小的共同体,其他生员不能随意出入。
学规要求舍内生员要经其他成员的同意才能让他人借住,这不仅让生员懂得尊重他人,而且让他们懂得维护公共生存空间,有利于今后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再者,限于国子监的封闭式培养,生员每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回宿舍休息,这能有效避免他们在外惹是生非。
生员在宿舍休息时不能饮酒高歌,以免影响其他人的休息。此外,生员生病时要在养病房休息,不能四处走动,这既利于身体的恢复,又能有效避免传染给其他人。
在监期间,生员如果有事要外出,必须经过祭酒的同意,并且在文簿上做记录,然后向值班的生员领取出恭入敬牌,不得擅自出入,不仅如此,各生员在假期不能惹是生非。这些规定虽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员的自由,但也是出于对他们安全的考虑,这也是国子监的责任所在。
除了对国子监生员提出要求,学规还对监管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规定他们各司其职、忠于职守、遵循礼制。这些规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形成尊师重道的风气。
但是,其中有些规定未免缺乏人性,限制了生员的言语自由。生员如若侮辱教官,将被杖责一百,之后发配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