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明朝古籍「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文言文系列「九」。
我之所以选择读古籍,就是想给自己设置阅读障碍,慢慢读、细细品,同时也能通过查阅资料来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提高文化涵养,增强古文阅读能力,为以后的深入学习铺平道路。
阅读建议:先读图片中古文,试着认识繁体字,尝试断句,揣摩大致意思,最后再看下面的简体原文。
所读古籍为
朱熹《四书集注》明成化十六年吉府翻正统经厂本
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弟(这里音义同悌tì)、好,皆去声。鲜,上声,下同。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bèinì]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后面不是黑体字部分,都是朱熹的注解。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触犯领导,这样的人很少有。不喜欢触犯顶撞领导,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弟、好,都读普通话的第四声。鲜,读普通话的第三声,下同。
有子,孔子的弟子,名若。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孝;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友爱为弟。
犯上,是指触犯、冒犯上司、领导。
鲜,是少、罕见的意思。
作乱,指违反正道、正义,叛乱争斗之意。
正所谓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能和谐友爱相处,其内心一定是和气、顺畅的,不冒犯上司的人,肯定不会违反正道,走入歧途。
①有子:有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尊称“有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
②孝弟:读音和意思同孝悌[xiàotì]。
一提到“孝悌”就有人站出来反对,我看过一些网友的观点。他们主要认为“孝”是单方面的,是一个带有阶级色彩的概念,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般,是一个强制性的顺从,所以心里十分厌恶。更有甚者把孝归于封建礼制,说成罪恶之源。
这是对孝的理解有误,孔子说的孝是孝道,不是顺,一味的顺,盲目的顺。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话的大意是:曾子问:“做子女的一味地遵从父母(父母哪怕是有错误的做法或者要求),是不是孝呢?”
孔子说:“不是的,不是的,昔日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反对的大臣,即便是天子无道,但也不会失去天下……,子女如果能指出父母不对的地方直言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不会让父母陷于不义。如果只是盲目遵从父母的命令,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孝呢?”
孔子所谓的孝,是建立在敬的前提之上。子游问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供养,关键要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否则,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时要时刻保持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是比较困难的。
可见孔子的绝大部分思想是科学的、普世的、不受时代限制的。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对父母的孝,都是采取上述做法。
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孝,天底下很少有父母不疼爱子女的,所以为人子女首先要感恩父母。
有些父母和子女产生矛盾,直接原因就是“父慈子孝”没有做好。父母也要尊老爱幼,身教大于言传,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父母和子女的人格关系是对等的,父母、子女要多换位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为人父母之后对孝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对悌的理解不够。我们可以引申到同学、朋友、同事甚至是夫妻之间来理解。
一个人和同学、朋友、同事都能相处得很愉快、关系处理得很融洽,事业和家庭一定是成功的。
出则弟,实际上是建议一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附两首示儿诗,都提及孝弟是为人之本。
次韵表叔余叔成示儿南宋·王十朋父子乃天性,钟情谁不然。教之以义方,先贤有名言。日严在所尚,私念宜舍旃。君子不自教,遣随师友肩。青紫乃馀事,要当知圣贤。居家务孝弟,立行防悔愆。穷当慕颜回,达勿为公孙。庶几幼所学,终身可行焉。不见下邳丈,秀发从妙年。束书入贤关,日与英隽联。忽作何蕃归,甘旨奉晨昏。丘园事高尚,腹笥常便便。过庭有奇儿,诗礼得家传。勉哉尊所闻,慎勿学乡原。示京子明·薛瑄京子年今十七时,青春正好力书诗。儿童气象都无异,问学薰陶始见奇。
道大必先行孝弟,业荒须切戒游嬉。老来善恶由今日,汝父之言汝细思。此篇结束,长了看的烦。重要声明:徐徐自学古籍,顺便做个记录。敬请大家欣赏原书内容。最重要的是分享古籍,以便朋友们阅之赏之。感谢您阅读到这里!如果您觉得有用,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