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备考三年,几十篇高考必背和课外古诗文大概掌握了,语文考试的默写题根本不在话下。
古人从小开始备考科举几十年,只有四书五经几本小册子翻来覆去地背诵,到头来多数人为什么连秀才都考不中?更别说状元了。
你以为的科举题目相当于:你背了一句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你以为的考题:“白毛浮__水,红掌拨__波。”
实际的科举题目乡试打开试卷:
唐朝诗人骆宾王曾有一篇《咏鹅》,提到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请以“绿水之上,才能养育白色天鹅”为题,写一篇字文章,论述地方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关系,字迹工整,论点清晰。
会试打开试卷:
《咏鹅》是一首咏物诗,描述了动物与环境在动与静之间,彼此呼应的和谐自然风景。
请以:“白鹅浮水也需其下有红掌;绿水无泉扰动才能漾清波”为题,写一篇字文章,论述区域经济和政策治理之间的生态关系,字迹工整,论点新颖。
殿试打开试卷: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间,任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调露二年,任临海县丞。光宅元年,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败亡后,结局不明。
请以“人人都爱白羽,但决定游速的是红掌;绿水虽然好看,但能饮用的是清波”为题,写一篇1万字文章,描述国家用人、选材的标准,以及执政中官员应有的自主性和服从性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让你觉得仅仅背熟四书五经很容易?又是什么让你觉得仅仅背熟四书五经就能中个秀才哪怕童生?首先,四书五经的字数并不少:
《周易》:字
《尚书》:字
《毛诗》:字
《周礼》:字
《仪礼》:字
《礼记》:字
《左传》:字
《公羊》:字
《縠梁》:字
《孝经》:字
《尔雅》:字
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是从这里面选的。
如果这十六七万(原文,不含注疏)字没背熟,就会闹出“昧昧我思之”“哥哥你错了”这样的笑话。
即使你把这十六七万字全部背熟,也只能解决破题这个问题的一半。
剩下一半,看才气与功底,考校的是发散和收敛思维能力,以及政治高度。
狼多肉少,只能加深难度出偏题。从唐开始,一开始的科举没那么变态,因为总人口少,宋朝的冗官也多。
科举变态是从明中期开始,到清朝达到顶峰的。
古代中状元,要经过三次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但是这三次考试难度不是递增的,而是乡试最难。
比如殿试,有点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需要考生即能理解儒家思想,又能应用到国家管理中。重点考察考生的价值观、文学水平、理政思想等等。
这个其实很多考生都会。
但是乡试,考试大纲就是四书五经,参与的人最多,但是录取率很低,只有2%-4%。
好比现在小升初,个小学生只有5个能上中学的话,我估计考99分应该就会落榜。
而考试一般是用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指标来衡量。
如果一个考试,通过率只有2%的话,那么就无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