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甫刑》①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②。”[注释】①甫刑:《尚书·吕刑篇》的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的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②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的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赖,仰仗,依靠。[译文】《甫刑》里说;“天子有善行,天下万民全都信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教化如同让人沐浴在春风里一样,能够使周围的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好,如果刚好这个人是翘首,那么景从、效法的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一个好的将领肯定能够带出更多好的将士来。孝的伟大作用郯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名人,没人知道他具体叫什么名字,郯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郯国的由来就和郯子有着紧密的联系。史书记载,郯子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十分溺爱。可是,郯子的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对郯子的穿衣吃饭、坐卧玩耍、读书写字、待人接物等,都进行了严格的管教,时时刻刻注意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郯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了眼疾,经医生诊治,要经常喝野鹿乳才能治好。医生又给郯子解释了野鹿乳难求的原因: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眼睛,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才能达到效果,而且还不能让母鹿受到惊吓,因为那样鹿乳的药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可是,草原上的野鹿都是成群结队地出来饮水觅食,每个鹿群中都有好几只年轻力壮的公鹿负责警戒保卫,只要听到一点异常的动静,整队野鹿顷刻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情况下,要接近鹿群已是十分困难,再想挤取鹿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郯子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鹿皮披在身上,到深山里去,混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有一天,他又上山挤取鹿乳,不巧遇到猎人捕猎,猎人把身披鹿皮的他当作野鹿了。正当猎人要猎杀的危险时刻,郯子急忙掀起鹿皮走出来,告诉猎人自己是为了挤取鹿乳给双亲治病才身披鹿皮的。猎人听后很感动,对他肃然起敬,不仅把鹿乳送给了他,还护送他出山。从此,郯子的贤名传遍四邻八乡。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为了求学的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孔子也曾经来此住过一段时间,接受郯子的教诲。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镇变成了邦国,被人称作郯国。当地的人们都一致地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郯子也成了诸侯之一。侍奉祖母的千古一帝康熙之孝顺祖母,不独自有帝皇以来所未有,即平常百姓家亦罕见。据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夜四更时分,孝庄文皇后突然右侧身瘫痪,右手伸展不直,言语不清。经御医张世良、李玉柏诊断,患的是中风病。这时玄烨正在外地巡视,留在宫中照看太皇太后的福全迅速将太皇太后得病、医治情况飞报皇上。玄烨得知祖母患病,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朕赶紧去。”他心急如焚,昼夜兼程赶回。从九月初二到九月十七日16天中,看望祖母达30次。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孝庄文皇后再一次病倒,而且病情很重。玄烨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为了给祖母治病,玄烨“遍检方书,亲调药饵”。每次祖母吃药前,他先“亲尝汤药”。一连熬了35个昼夜,身体消瘦,容颜清减。他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十二月初一日,玄烨决定祈祷上天保佑祖母早日康复。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他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他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恭读自己亲自撰写的祝文。嗣天子臣玄烨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值兹危殆,方寸愦迷。用敢洁蠲择日,谨率群臣,呼吁皇穹,伏恳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迅起,遐龄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为此匐伏坛下,仰祈洪佑,不胜恳祷之至。玄烨读罢祝文,泪流满面。这篇祝文发自肺腑,出于至诚,感动得在场臣工无不落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