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春光正好清明时,柳絮青冢寄哀思。”在我国流传至今的八大传统节日中,只有清明节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扫墓是悲伤的,踏青又是快乐的,两种情绪统一于清明节。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说到孔子。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传说晋文公重耳为逼忠臣介子推出山做官,放火烧山,不料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为此,他兴起寒食习俗。寒食节可以理解成清明节1.0版本,这时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和咱们现在踏青祭扫的清明节习俗差别很大。那么扫墓踏青的习俗是哪儿来的?长期演变而来。商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商周时期就有了广泛的祭祀行为,春秋时代开始后,有了在野地里进行祭祀的记载,这就带有了墓祭的性质。而暮春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则被认为是与孔子及其弟子有关。有人认为,孔子葬母,率先兴起坟墓的葬俗。有墓才有扫墓之习。有记载说孔子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看到过很多坟的形状。孔子的母亲去世后,有人问孔子要如何安葬母亲,孔子按照鲁国的习惯将父母合葬在防山,也就是如今的孔林。之后孔子回到家中,为亡母守孝。原文中这样说到:“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弹琴不成声,十日过禫而成笙歌。”禫是古代去除孝服时举行的祭祀,这段话完整记载了孔子为父母守孝的历程。清明节的核心其实就是“孝”文化。《孝经》现在也基本认定就是由孔子口述,曾子来记录的。唐宋时期,清明节作为一种节日成熟成型。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表明唐朝人在清明节扫墓已非常普遍。在以土葬为主的时代,给祖先祭拜时送纸钱、酒醴、香楮、鲜花是十分流行的做法,在今日,还出现了水溶祭祀、时空信箱、“丝”念寄情、云祭等多种表达哀思的祭扫新方式,人们可以用时光对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不知生,焉知死,生死并置的清明文化流传千年而不衰,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生命价值观,感恩先祖,亲和自然,追念亡者,也要活在当下。文案:沈昭冯秋红出镜:沈昭拍摄:杨泽华剪辑:戴哲涵校对苏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