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道,就是种福田你的幸福生活,藏在你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增广贤文》有云:“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百善孝为先,不孝者,不如草木,不配为人。生活中,总有人把不孝顺父母的理由讲得头头是道,认为父母亏欠了他们一生。对年迈的父母不管不顾,认为他们罪有应得。殊不知,自己的极端思维,会亏欠父母余生,同时也让自己在怨恨中难以自拔,让自己的一生目不忍视。《孝经》被古代的学者称为儒家六经的总汇,并世代作为孩童启蒙教育的主要教材。《孝经》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当今社会,以《孝经》管理企业的典范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亚洲首富李嘉诚。《孝经》告诉我们什么叫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01行孝敬老,关乎社会

古圣先贤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大福田。种瓜得瓜,对父母越好的人,福报越大,恩惠越多。《劝孝歌》有云:“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相反,不孝顺父母的人,会使灾难临身。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我们有很多源自西方的节日,而且往往过于商业化,像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我们需要为中华传统孝道设立一个节日,以此,来传承传统孝文化,提醒国人行孝敬老。但是,社会上也有人认为,对父母的爱,本乎人心,不必大张旗鼓倡导。如果说倡导孝行,现在比较流行的父亲节、母亲节,虽然来自西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让人尊老、爱老的作用。而且,孝道是从传统农业社会中发展出来的,时过境迁,把传统的孝道一成不变地移到今天,会产生方枘圆凿的效果。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毋庸置疑,孝文化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今天,在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有太多人背井离乡,留下“空巢老人”独守家乡;有太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暇“常回家看看”,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更有甚者,不仅不尽反哺之责,反而甘当“啃老族”……同时,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5亿,到年,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成。老龄化社会将给中国人物质上和精神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可见,行孝敬老,不仅是私人领域的私德问题,更是关乎社会、迫在眉睫的公德问题。

02传统孝道,永远重要

《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孝顺父母,刻不容缓。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呼唤孝道的回归与传承、家庭伦理的建构与重塑。问题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行孝?是否该从传统的孝文化中汲取养分呢?“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作为伦理道德之本,传统孝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但是,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孝道,对于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理念应该肯定,并结合现实为传统理念开拓出新的境界。有人指出,从传统孝道的“父慈子孝”出发,可以发展出亲代养育尽责,子代感恩回报,亲子两代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平等孝道;从传统孝道“亲亲仁民爱物”出发,可以发展出“民为德恤”、尊重生民的人本孝道;从传统孝道“事父母几谏”出发,可以发展出既重亲情,更重道义的民主孝道;从传统孝道“继志述事”,报亲扬名出发,可以发展出积极入世,忠于祖国、孝于人民的新型忠孝观。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道观念,推己及人,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践行孝道的具体做法,由于人们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继承的中断,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与曲解,从而使人们认为传统文化不适用当代社会,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不然。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无后”人们曲解为“没有儿子”。其实,此时的“有三”与“无后”是指:“生物、文化、道德”三者的传承。如果“生物的、文化的、道德的”这三者中,没有其中任何一项的传承,就是最大的不孝。再比如:人们常常提起“父母在,不远游”,而恰恰忘了后边的一句“游必有方”。中国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另外,那个时候通讯、交通很不发达,常年在外的人,捎个信儿回家去都很困难,一旦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痛断心肠的是家乡的二老。所以,父母守住儿女,盼他们平安,儿女守住父母,盼他们健康。就这样,孝敬父母就不远游,墨守成规了。这是众多人的理解,但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出去,好让父母安心。二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有意思。比如,去周游列国寻求知识之类,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哪个地方玩玩就算了。三是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当然他们也渴望和子女朝夕相处,所以“游必有方”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才是孝。

03今天,我们该如何行孝?

佛经中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引人深思。灾年,许多人活活饿死,就连佛托钵乞讨3天也没能要到食物。有个出家人不忍,于是,卖了自己的饭钵和衣服,买了一钵饭递到佛前。佛知道饭的由来后,说道:衫是诸佛之壮相,因缘极尊、极重、极恩,我的福报还没那么大,能吃这饭的人,只有你的父母。世上对我们恩惠最大的人是父母,父母之恩,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报答。每个人都会变老,谁都不希望自己的暮年在子孙的不闻不问中度过。关爱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首先要“敬”和“顺”,没有“敬”和“顺”,就谈不上孝道。那么,怎样才是尽《孝道》?一、孝身赡养父母,给父母吃的、喝的、用的,居有常,业无变。有的儿女说自己很忙,以为扔两个钱,就算尽了孝道。什么叫忙?一个“心”加一个死亡的“亡”,心亡为忙!哀大莫过于心死,所以孝敬老人不仅要孝身,而且要重在孝心和孝志。二、孝心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赢得人们的赞誉,这是儿女之于父母最自豪最欣慰的事。“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中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要为父母增光,这些都是孝父母的心。三、孝志会孝志的孩子,在给老人尽孝的时候没有一点脾气,而且能开老人的智慧。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为人子女的我们,不应该态度生硬地批评指责他们。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暂时先顺承,等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再耐心和颜悦色地开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生有三戒,第一“少者戒之色”,第二“壮者戒之斗”,第三“老者戒之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说得明白点就是贪心。有些老人常常会跟别人攀比,比如,别人有孙子,为什么我没有;别人住别墅,我为什么住平房;别人银行有多少存款……所以,想不开,就经常生闷气。养老,就是创造清净自在的晚年生活,心要净,心要宽,心要真诚,心要包容,心要慈悲,会孝志的孩子会去除父母的烦恼,会让老人知足常乐,会让老人们开智慧,这样的孝,才算做得圆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