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那又何为孝道

儒家典籍十三经之一《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孔子的核心思想一个是“礼”,一个是“仁”,即“克己复礼”与“仁者爱人”,“礼”涉及到孔子外王之学,涉及到家国天下的管理思想,为了突出主题重点,本文对此不做展开,有机会可单独详谈。那么“仁”是孔子内圣之学的核心,“孝”与“仁”有关系吗?有!不仅有,而且是千丝万缕的奠基关系。孔子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道家解决的“人与自然”和佛家解决的“人与自身”的关系不同,所以儒家思想更具有人文色彩。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微,诸侯烽起,争权夺地,杀父弑兄,将礼乐制度践踏的体无完肤。如何使天下恢复秩序,诸子百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儒家主张恢复礼乐制度,孔子给出的答案只有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臣父子都不能尽职尽责,都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就会倒乱人伦,社会秩序就会打乱。“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雠”,“父不慈,子不孝”,那就没有“仁爱”,也就没有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了,社会才会和谐。孔子“仁爱”思想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血缘划分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自己的老人,也别忘了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这就有了先后顺序,先爱自己的亲人,再考虑别人。这就是孔子“仁爱”的等级,先爱自己的父母,再爱别人的父母,由己推人,人人相爱,社会就能和谐。孝,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自己的亲人,才会爱天下人,爱天下人才会爱天下万物,这个“爱”在对待老人上就是孝。孔子殁后,儒分八派,在这八派中,曾子继承发扬了“孝”的思想,孝是家族秩序的基本原则,古往今来,亲人去世,子孙后代要身穿孝服,举行葬礼,这孝服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可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这也是儒家典籍《仪礼》中记载的丧服制度,也就是民间通常说的“五服”,出了五服血缘关系上就越来越疏远了。以这种制度体现出孝的规则和伦理的制度,人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那么家族中才不会混乱,才会有秩序地发展下去,才会家道兴隆!孝的规则对于一个家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影响着家族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的重要。两汉魏晋时期,统治者主张“以孝治天下”,西晋李密由祖母养大,他非常孝顺自己的祖母,曾多次被当地官员向朝廷举荐为“孝廉”,但由于祖母在堂,不宜远行,遂上书《陈情表》以辞皇恩,这篇文章字字传情,后人曾言“读《陈情表》不哭者,是为不孝;读《出师表》不哭者,是为不忠”!忠,是由孝演化而来,为子孝父母,为臣忠君王。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精神上使“孝”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忠孝并列是君子内外的实践规范和道德底线。《水浒传》中宋江,人称“孝义黑三郎”,那就不要惊讶他后来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他不是要反大宋天子,他是要反奸佞权臣,所以他最后还是要向宋天子表忠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只能饮鴆自尽。同样,也是在宋代,岳飞家住河南汤阴县孝悌里永和庄,唯有老母在堂,岳飞百般孝顺,岳母教导岳飞“精忠报国”,岳飞尊母教导,化孝为忠,屈死风波亭,所以岳飞被称为“忠孝两全第一人”!孝是忠的基石,家是国的基础,家国天下的太平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伦秩序,人伦秩序的基本规范就是“孝”。孝是一切德的根本,不孝父母者,不可与之交往,至亲之人尚不能孝爱,与他人能有仁爱之心乎?不仁不义即为无德,也就是“缺德”。《朱子治家格言》:“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就是说,伦理道德混乱就会导致家族消亡;自身德行和自己的岗位不匹配,那么迟早要招来灾祸。所以,以孝治家,行之规范,家族和谐,德行自显。百善孝为先,德位自天然。家庭和睦必然促使事业亨通,事业发达必然促使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则国家强盛,国家强盛则百姓安乐,良性循环皆系“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