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五讲
今天我们来学习: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所好力为具
从字面意思来说,是指父母所喜欢的事情,子女要尽心尽力的去做,那父母喜欢什么呢?如果我们平时有一片赤诚的心,仔细地观察父母的需要,经常留意父母的喜好,就能够知道父母的爱好,知道了父母的爱好,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去满足父母的需要。
对于正在上学的孩子,父母最希望的是什么呢?那父母最希望孩子在修行德行的同时,一定还要刻苦努力,尽自己的能力,全力以赴的学好功课,取得一个让父母满意的成绩。
对已经工作的孩子,那父母肯定是希望孩子兢兢业业的工作,对上司忠诚恭敬对下属爱护提拔。如果我们从小到大,都能想到父母需要的是什么?父母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我们的人生道路一定不会走偏。
三国时候,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在他幼年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有一年,母亲年纪大了,又病得很厉害,脾胃很衰弱,不想吃东西,很想吃一碗用竹笋煮的羹汤,这个时候冬天快要到了,笋子还没有生长出来,孟宗跑到竹林中,想起家中的老母亲,抱着竹子大哭起来。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地裂开了,从地上长出了好几根笋子。孟宗就挖回家做了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喝了新鲜的笋羮汤后,病居然就好了。
《中庸》说:至诚如神。孟宗哭竹,感化到竹子也有了灵性,竟然在这个季节长出笋子来,这真是情到极处,感应天地啊!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是君,终于立身。”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身体,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我们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身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感到荣耀,这就是最圆满的,最理想的孝行。
西汉的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说,这就是著名的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儿子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的重任,司马谈引用《孝经》的话告诫司马迁,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觉得自己做为一名太史,没有尽到写作的职责,感到十分惶恐不安,所以他热切地希望儿子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临终的命训,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迀的《史记》,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啊!
我们大部分的父母对儿女没什么要求,都希望儿女好。哪个父母不希望儿女在读书的时候刻苦努力,能学到过硬的本领?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儿女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并能在事业上取得一点成绩,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我们每一个人是时候想一想了:从小到大,我们做了多少件,让父母高兴的欢喜的事?我们做了多少件,让父母感到骄傲自豪的事?……从现在开始就去做吧!
亲所恶谨为去
这是讲,父母不喜欢的事,我们就一定不要去做,免得父母担心。
现在的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玩手机游戏,很多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昏天暗地地玩手机,把作业学习抛在脑后,等到快要上学了,才急急忙忙的做作业,可想而知,这样的作业是保证不了什么质量的,也难以取得好成绩。结交的朋友呢,当然也是一些不爱学习不上进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都是讨论哪个游戏最刺激,最过瘾,讲起来是滔滔不绝。在家的时候,父母想问一下我们的学习情况,我们却不耐烦的三言两语就把父母打发走了。
如果我们有这些不良的习惯,现在我们都在学《弟子规》了,就赶快把这些坏习惯去掉,因为我们懂道理了,已经在学习圣贤的教诲了,凡是上面这些让父母担心的坏习惯,其实都是我们对父母的“不孝”,都是在损害自己的福报!
东晋的陶侃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有一年,唐侃年轻时在浙江做县吏,一天,有一个下属送给陶侃一坛鱼鲊,就是腌鱼。陶侃很孝顺,想到这么好吃的腌鱼,应该给辛苦操劳一生的母亲吃。就嘱咐乡人,把这坛腌鱼带给了母亲。谁知陶侃的母亲却原封不动的将这一坛腌鱼退了回来,并且给陶侃写了一封信,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愧疚万分,内心受到非常大的震动,陶侃赶紧回信认错,从此小心从政,清廉自守。
还有一次,陶凯在外面饮酒多了,喝醉了,回家后母亲严加责备,告诫陶侃:“饮酒误事者,怎么能成就大业?”陶凯跪在母亲面前,痛哭忏悔,发誓从此饮酒绝不过量。
后来,陶凯担任荆州的都督时,这时,他的母亲已经过世了。他的下属人才济济,每当宴会的时候,陶凯饮酒都有定量,绝不喝醉。有时大家都劝他可以再喝点。陶侃这时总是会凄伤地怀旧良久,说:“我年少时,有过酒失,受慈母严责,我发誓不再过量饮酒,如今慈母虽然不在了,可是慈母昔日的教诲,仍犹在耳边。我怎敢逾越?”
陶侃牢记母亲的教诲,勤于吏职,恭而近礼,敦伦守份,忠顺勤劳。当时就有很多人称赞他,赞他犹如蜀汉的诸葛孔明。在他的曾孙子中,出现了陶渊明那样德行高洁的儒士。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整个身体,乃至头发皮肤,全是来自于父母,都要特别的加以爱护,不能有损害,这是孝的开始。因为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护父母的表现。我们的身体生病了,或者受到损伤了,父母就会觉得很心痛,很忧虑。如果孩子生了重病,父母宁愿自己代替儿女,甚至愿意自己去死,以换取孩子的健康。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这么疼爱子女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身体,不让父母担忧。
要有一个好的身体,那就要做到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不吃垃圾食品。晚上不能因为玩手机熬夜,熬夜伤肝伤肾伤身体。有的人会埋怨说:“父母管的我太多了。”其实为什么父母要管我们,就是因为爱我们对我们负责,而且其实是我们很多的行为,不能让父母放心。如果我们都能管理好自己,那父母也就放心了。
如果孩子在德行上有亏欠,就会让父母蒙羞,因为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人们就会说:这个孩子是谁家的?是哪个父母教出来的?怎么这么没有家教?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羞辱。
秦朝的宰相李斯,他的教训值得我们警醒。
李斯书法独树一帜,文学才华出众,政治上堪称千古一相。
李斯曾经上书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让全国的车轨统一一致。这些措施到了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都有重要的影响。
可李斯也做了很多违背读书人良知的事情,德行有大亏。他陷害同学韩非,和赵构狼狈为奸,秦始皇死后,伙同赵构篡改诏书,废长立幼,最后被赵构污陷谋反,被诛三族。李斯被腰斩前,在监狱门口,看着跪在旁边的儿子,痛彻心扉,对儿子说:“我还能带着你,牵着黄狗,上蔡县的东门去打猎吗?”以前李斯在家乡的蔡县,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有空经常带着儿子一起出东门去打兔子。说完,和儿子抱头痛哭,之后就被腰斩!三族都被诛灭!
汉朝末年的董卓,废少帝,独断专横,僭用天子的服饰和车驾,古人说:“伦理乖舛,立见消亡!”丝毫不差。后来,董卓的下场很不好,被亲信吕布用计杀害。可怜董卓的母亲,90多岁了,还被押到刑场被处死。
我们学了《弟子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德行就会日益长进,德行深厚了,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学习和工作,一定能有平安幸福的人生,并且还会用自己的德行去帮助别人,造福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我们的父母就以我们为荣,会感到莫大的欣慰!这就是真正的做到了《孝经》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