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孔老夫子在《论语》里就给过我们警示:“放于利而行,多怨。”一个人、一个家、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如果只讲利,最后上升到了欲,也就不讲义了,结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怨恨,哪里会有孝道、悌道和臣道呢?孝道、悌道、臣道,合在一起就是人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己”就是做人,就是行人道,“人不为己”就是人不行人道,结果就是“天诛地灭”。
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不是跟父母做买卖、搞交易,你慈我就孝,你不慈我就不孝。相反,当父母对我们有意见、有看法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找问题并加以改正,而不是在父母身上去找,如果那样做,我们就是大不孝。做父母的就算千错、万错,没有他们生育、养育我们,我们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面对父母的大恩大德,我们就算尽到了孝道也不足以报答他们的恩德,又怎么能不孝呢!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尽孝而得利益的是父母、长辈和领导,自己吃亏了。那是因为不明事理,我们尽孝培养的是我们自己的德能和福报,顺应的是人道、地道和天道,得道多助,最大的受益人是我们自己。我们还要感激父母给予我们行孝德福,行善积德的机会!
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是幸福人生的法则。我们能够按照规律和法则来做人、做事,就叫作有德,反过来不按照规律和法则来做人、做事,就叫做缺德。“德有伤”,就是缺德。一个缺德的人,就是一个逆天而行的人,一个逆天而行的人,必定害人、害己,成为社会的渣滓,人群中的负能量。父母生养了这样一个逆子来危害社会、危害人类,他们在众人面前又怎么能抬得起头来呢?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文化断代断层,经济建设以利为利,欲望大于文化传承,城市改造拆迁,农村土地开发拆迁等,还有一些诸如生育限制时期政策,导致很多家族人丁不旺,宗族祠堂没有了,家堂没有了,家谱也没有了,甚至祖先是谁也不知道了。
很多人干了缺德的事情,别人骂他“丢祖宗的脸”,他也无所谓,反正他也不知道祖宗是谁。家族的荣誉感没有了,家族的约束力也没有了,人都变成了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干什么坏事,大不了自己一个人负责,也不怕给家人、给祖宗丢脸。这下好了,现在的一些人什么坏事都敢去干了,社会乱象的根源就在于此。
乱象怎么治?社会不是还有法治管着吗?不错。社会风气仅仅依靠法治,管得过来吗?
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做人八个标准,也称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里面有几条是属于法制的范畴?不孝、不悌、不忠、无礼、不义、无耻,这些属于违背道德层面,犯罪吗?依法该判什么罪呢?只有不诚信、不廉政,可以以贪污、受贿、诈骗论罪。
儒家文化里做人的八条标准,就有六条几乎不受今天法制的约束,咋办?社会的和谐离不开道德,遗憾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断代断层、人心不古的今天,道德层面的约束力非常有限。所以,道德是法治的空间,法制是道德的底线。幸福人生是应该生活在道德的空间里,而不是徘徊在法治的底线上!
现在之所以需要道德教育,是因为现在的人被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习气蒙蔽了良知,为了利益,社会出现了父子反目,兄弟相残,朋友互骗,夫妻离异,子女不孝等乱象。为什么会这样?都是被“利”和“欲”给害的。
曾老夫子在《大学》里教导我们:“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爱自己的父母是一份亲情,敬自己的父母更是一份感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内容为正本传统文化集体智慧)
(编作者:王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践行者,云南正本传统文化国学教师,正本养生太极道专职教练,亚洲博鳌儒商论坛精英人物,昆明市正义牌坊《正義》名称策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