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宋朝是如何将孝与治天下合

宋朝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朝代,其文化发展也不容小觑。在诸多文化中,程朱理学的兴盛与发展,将孝文化的放在首位,从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孝文化。《孝经》中更是明确地将孝分成: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与庶人之孝。不同的社会地位,具体实现孝的方式也不相同,那么整个宋代是如何将孝文化深入人心的呢?

中国古代自古以来的孝文化,和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共同造就了自上而下的行孝风气

众所周知,提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定会联想到孝。在民间更是有着百善孝为先的俗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的孝,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烙印,经久不息。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更是被提倡与传承。自孔孟之道的出现,儒家学派成为治国安邦的首选。孝作为儒家学派中的核心,自然也就为世人所认可,并推崇。

孝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文化特征。首先从它的字面意思出发,孝是对父母的孝敬。《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这是孝的最早的定义。其中的善事则是从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进行的。也正是《孝经》中所指的:

居则致其敬,病则致其忧……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第二,孝的本意其实是追孝,表达的是对祖先的纪念和追忆。这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礼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再次,由于历史的演进和儒家学说的不断发展,汉代董仲舒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观念融合到儒学中。孝也就因此添加上了对天子的侍奉关系。只不过,那时的孝是通过忠来具体表现的。

最后,也就是孝的最高意义所致。即光宗耀祖、传承香火,对祖先的最好追忆,就是能够将香火延续,谱写出属于家族的荣耀,《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孝之终。因此在民间也就形成了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的俗语。

经过漫长的积淀后,儒学的不断发展,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在该基础之上,发展了新的意识形态,形成了程朱理学的专业学说,承一家之言对孔孟之道进行解释。其中,二程认为"天命之谓性",而孝作为人的生性之一,就理当推崇。

他们还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观点,认为万物各有太极,万物各有其理。因此在个人的生活中,要存天理灭人欲,严格遵守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因此,程朱理学在社会中的盛行,从思想意识层面控制了百姓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儒学也就因此得到了宋代统治者的推崇。从历史的考察结果来看,宋代皇帝的谥号上,都体现着宋代统治者对孝文化的重视,以及亲力亲为的决心。

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启运立极英武容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一直到宋度宗赵禥端文明武景孝皇帝的谥号追封。这无不看出,宋代统治者对孝的一种执着追求和渴望。

宋代孝文化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尊老孝亲,上升到了律法等诸多层面,跳脱了本意的束缚,形成了忠孝一体的行为规范

宋代继承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传统,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和宋代的特殊的背景密不可分。宋代的统治者对此采用了守内虚外的政策,为了提高整个宋代社会百姓对这一政策的支持,实现孝的作用。统治者结合程朱理学发展了忠孝一体和移孝于忠的思想,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首先,因为统治者对孝的提倡,体现在选官用官的制度就发生了不同于前朝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在宋代孝文化的催生之下,形成了科举重孝的特征。嘉佑二年即公元年,宋仁宗下诏书:科举增设明经……兼以《论语》《孝经》。由此可以看出,统治者对选官的重点放在了孝上。

除此之外,宋代的以孝选官,还将孝设置为专门的一项标准。从基层的地方推荐人才,将孝悌之人冠以孝悌的名称,这些人才会单独进行测试。而在被选为进士之后,统治者还会对其他的考生,增设一门孝悌的考试。

宋太宗开宝九年,《宋史》:召对讲武殿,率不如诏。太宗对没有才能的进士予以罢官,还诏劾本部滥举之罪,弹劾了那些选人不规范的考官。因此,宋代对官员的考核选举和任命是孝才并重。

其次,宋代专门设置法律来惩戒不守孝道的人,也对那些将孝道与自己的生活一以贯之的人进行嘉奖。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父母死,是为不孝。

——《宋刑统》

这是其中的第一条,明确规定了不孝的定义。如果父母健在,谎称父母已死的,父母亡逝但不挂丧的就是不孝。

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孝顺父母,《宋刑统》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这条是说,如果诬陷父母的话,就要处以绞刑。一句话,可能就会让当时不孝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父母离世后,根据儒家传统思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但是父母离世三年内,有不悼念父母的话,要被流放三千里。如果在哀期作乐的话,则要当中杖责一百,这也足以要了一个人的性命。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严苛的律法,才让宋代人不敢有不孝行为的发生。

最后,宋代的统治者明白,若果想要彻底的杜绝不孝的行为的发生,必然要采取教育的方式。从思想上,利用程朱理学教化百姓,形成对孝的统一认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念贯彻始终,在家庭的教育中,更是如此。

宋代的家训十分丰富,以司马光的《家范》和《居家杂仪》为例,前者系统的讲解了孝的内涵和伦理意义;后者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强调子女要对待父母谨守礼法。

总而言之,孝道成为整个宋代推行的不二法则。宋代孝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忠重于孝,因为程朱理学将君为臣纲放在了三纲五常之首。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但是出于伦理有常的原则,在忠和孝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要将忠放在首位。这也是宋代朝廷统治的根基所在。

从个人的孝悌出发重视文官的培养,宋朝的以孝治天下打破传统治国理念,维护了统治

宋代人的孝文化,可以说不论是从统治阶级,还是市井乡野,整个宋朝弥漫的都是对孝的肯定和赞赏。在政治上,宋朝汲取唐朝覆灭的原因,明确选官用官制度,从个人的孝悌出发同时重视文官的培养。

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促使了俗文化的发展;文化上,文人地位的提高,带来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并举的局面。也正是因为宋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孝的传播和发展是随风潜入夜的。

宋朝的孝文化取得的效果则是润物细无声的,从皇帝的亲力亲为,到后来教育、法律、科举选官的制度等一系列的举措,构建了宋代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

宋朝是传统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孝文化的成效体现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发展,让人们从内心树立尊老爱亲的思想,三纲五常更是明确了忠孝的选择。其次,政治上科举重孝以及忠孝并举使得宋代的官员队伍不论是才能还是个人品行都没有问题。

第三,法律对道德的约束,明确孝的标准,实行具体的惩处,都保障了孝的地位;最后,通过教育的教化功能,孝文化在整个宋朝形成了由内而外的社会风气,历久弥新。

虽然宋朝的孝文化有着如此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宋朝依旧只是沧海一粟。宋朝孝文化的蓬勃发展,的确使儒学再一次鼎盛。回望宋代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其取得的成果不言而喻。但为何在宋代末期,依旧会出现官逼民反、农民起义的现象四起呢?

其实,宋朝一开始的孝文化是以传统的孝为核心的,但程朱理学的发展,将孝逐渐归到了忠之下,形成忠重于孝的思想。这样或许能够加强统治,可是同样也会让原本纯粹的孝变成了愚孝。也正是如此,埋下了宋朝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最终被元代取而代之。

参考文献:

《宋史》

《孝经》

《礼记》

《宋会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