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道,孝的发展演变,孝是什么,孝的含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m.360xh.com/xinwen/kjzh/54091.html

大家好,这里是频道,今天朴品跟大家聊一下“孝”字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从古至今,中国人,素来重视孝道,也常以“是否孝顺”去衡量判定一个人,是否值得结交或重用。那么,“孝”是怎么样产生,发展,最终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呢?今天,百家号作者朴品,就跟大家聊一聊。

从上图可以看出,最初的“孝”字,形状像一个人,头顶着谷物或者什么东西,因此,经过历史和考古学家的合理推测,最初的“孝”字,带有浓重的宗教性质,表示祭祀天地鬼神,意思是,人们将收获的食物,奉献给天地鬼神。

后来,历代皇帝为了证明其统治的合理性,常常将自身与天地联系在一起,寓意为“天命所归”‘天选之子’,比如,《商书》中曾有记载: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商代,商王就将天神称之为“帝”或者“上帝”,并且自称为“上帝之子”,这也是祭天、祭祖等祭祀活动的由来,也是宗庙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时期的孝道,都是对鬼神或者是死去祖先的一种孝顺,真正重视对活人的孝顺,是在春秋时期,孔子率先提倡的。春秋时期,社会伦理道德薄弱,臣弑杀君,子弑父常见,孔子发展了早期的孝道思想,将“孝”从宗教层面,上升到伦理层面,“孝”更像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思想,在后期,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治者的秩序,因此,开始被统治者推崇重视,后续更是丰富完善。

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更是进一步加固了孝道,大臣忠于君主,儿子孝顺双亲,秦汉时期,更是有《孝经》,用来巩固孝思想。如今,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更是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相结合,使得孝道不仅贯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滋润着中国大地,造福子子孙孙。感谢你的阅读,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