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便以衣冠之国享誉于世,将衣冠并举,可见冠对于古人的重要程度。《说文解字》中对冠的定义为:“冠,絭也,所以絭发。”可见发冠最初是为了束发所产生的头饰。
冠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士冠礼记》曾记载:“委貌,周道也。
章甫,殷道也。母追,夏后氏之道也。”由此可知,商周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衣冠服饰制度,作为服饰制度的一部分,冠饰不断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装饰物。
对于女子冠饰的起源,史料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女子冠饰起源于秦始皇时期。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插五色通草苏朵子,披浅黄丛罗衫,把云母小扇子,靸蹲凤头履,以侍从。”指出女子冠饰在秦朝时期为宫廷后妃的头饰。
另一种说法认为女子冠饰起源于汉朝。
宋代高承编撰的类书《事物纪原卷三·冠冕首饰》中指出:“汉宫掖承恩者,始赐碧或绯芙蓉冠子。则其物自汉始矣。”由于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的局限性,此两种说法无法具体考证。
从图像资料中可以肯定的是,女子戴冠普遍被接受从唐代中期开始,唐代“女着男装”服饰风尚的流行带动了女子冠饰的发展,其最先流行于上层贵族女子之间,后在中下层平民百姓中流行。
到了宋代,女子戴冠已经被世人所接受,无论是深居宫闱的宫廷仕女,还是普通劳作的家庭妇女,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喜爱戴冠,冠饰成了女性发饰中不可缺少的装饰物。
一、便冠
1.造型特点
北宋初年,女子冠饰继承唐代的高冠样式,并无具体定式。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四载:“旧制,妇人冠以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色装花,初无定制。”
北宋中后期,后宫妃嫔为争奇斗艳,用各种金玉、珠翠等装饰发冠,其形式和材质也逐渐丰富,有以漆纱制成的漆冠,也有用金子制成的金冠。
南宋时,好新求异的风气盛行,南宋女子无论贫穷贵贱,多用冠梳。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中就记载有:“修幞头帽子、补修冠、接梳儿、染红绿牙梳、穿结珠子、修洗鹿胎冠子。”
等的手工业技人,也有帽行、穿珠行、桃冠市、修冠子等商行店铺,可见在南宋时期冠子的制作、维修和清洗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完善体系。
2.分类
对于宋代女性的便冠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制作材料上进行区分,此类冠饰多以材质突出得以命名,如角冠、鱼枕冠、鹿胎冠。角冠在宋代成为女子日常冠饰的主要发饰,从文献记载中可见一斑,《江邻几杂志》中记载:“钱明逸知开封府时,都下妇人白角冠阔四尺、梳一尺馀,谏官上疏禁之,重其罚,告者有赏。”
《燕翼诒谋录》中记载:“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可以窥见,北宋中后期,有一种以白角制成的角冠颇具特色,成为宋代特有的冠饰。
白角冠多以白角为冠加白角梳组合搭配装饰,冠体偏长,仁宗时甚至有将冠体增加两翼,下垂至肩,长至肩部者,故白角冠也有垂肩冠、等肩冠之称。
便冠一类是在造型上得以区分,重点展示冠饰的造型上,主要分为莲花冠、团冠等。宋代女子戴团冠很常见,其最初用竹子编成团形,涂上绿色,后也有用金属錾刻的。
王得臣《麈史·礼仪》记述:“妇人衣服涂饰,增损用舍,盖不可名纪,今略记其首冠之制:始用以黄涂白金,或鹿胎之革,或玳瑁,或缀彩罗为攒云五岳之类。
既禁用鹿胎、玳瑁,乃为白角者,又点角为假玳瑁之形者,然犹出四角而长矣。后至长三二尺许,而登车檐皆侧首而入。俄又编竹而为团者,涂之以绿。浸变而以角为之,谓之团冠。复以长者屈四角而下至于肩,谓之亸肩。
又以团冠少裁其两边而高其前后,谓之山口。又以亸肩直其角而短,谓之短冠。今则一用太妃冠矣。始者角冠棱托以金,或以金涂银饰之,今则皆以珠玑缀之。其方尚长冠也,所传两角梳亦长七八寸,习尚之盛,在于皇祐、至和之间。”
文献中描写了团冠的制作方法与造型特征。团冠的造型为团形的冠式,团者圆也,故团冠也称为圆冠。团冠为圆形样式的冠,最初用竹篾编制而成,并在其表面涂上防止虫蛀腐蚀的漆类防护材料,后用白角编织。
宋画《蕉荫击球图》中仕女、《瑶台步月图》中赏月仕女便有此冠式。
北宋李廌《师友谈记》载:“宝慈暨长乐皆白角团冠,前后惟白玉龙簪而已,衣黄背子衣,无华彩。”文中提到女性团冠前后会插簪子,河南济源北宋墓壁画中可见到团冠凤簪的女性形象。
由“以团冠少裁其两边而高其前后,谓之山口。”可知,山口冠是团冠的一种,其样式多高耸,呈现中间低两侧高的造型样式。其形象如河南偃师北宋墓砖刻中的厨娘、宋徽宗大观二年(年)河南省新密市平陌村北宋墓侍女、传宋末钱选《招凉仕女图》中的仕女。
综上可以总结出两宋时期的团冠特点,其一,北宋冠子无论形状如何,皆戴于头顶,南宋冠子所戴位置大大后移,由头顶转至脑后;其二,北宋冠子顶部多呈现开口,不封顶,南宋冠子封顶。
宋代女子便冠中另有一类特殊的冠饰类型,如花冠、卷云冠、仙冠、宝冠等。中国历代都有发髻簪花之风,宋代女子常用鲜花装饰发式,甚至男子用鲜花簪戴也屡见不鲜。
《宋史·舆服志》就记载有文武百官在节庆之日簪花的场景“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乃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
宋代女性簪花喜欢使用鲜花装饰发冠,也有用罗、纱、绢等制作而成的假花,种类繁多,形制十分精巧。花冠除了可以用鲜花等直接装饰的冠饰外,在宋代还流行用布帛、金银珠翠等做成花朵或花型的仿生花进行装饰。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中提到:“妇女花冠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此形象可见《女孝经图》中头上饰满鲜花的仕女、《却坐图》中戴莲花冠的仕女、《招凉仕女图》中戴重楼子花冠的仕女。
二、体服:日常襦袄
体服是指上衣下裳及躯干所佩饰物。宋代女子体服主要包括上衣类的襦、袄、衫、褙子,下裳类的裙、裤,上下连属的袍服以及内衣类的抹胸等。
宋代女子日常穿着服饰中,以襦、衫、袄较为常见。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襦是古代服饰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短衣,《说文解字》中曾提到:“襦,短衣也。”
襦的形制较为简单,多在领型上有所变化,分为交领和直领对襟两种形制,女子着襦多和下裙搭配穿着,称为上襦。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乐舞伎多身穿窄袖的上襦,领部有交领与直领两种形制样式,领部一般不饰花纹。
交领样式的上襦也可见《盥手观花图》、《四美图》中仕女形象。宋代女子着襦时常下身着长裙,呈现裙掩衣的穿着方式,肩部多有披帛,此形象可在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宋代佚名《天寒翠袖图》、《捣衣图》中看到。
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有提及:“长不过膝的短衣,在汉魏时多为交领,隋唐后式样有所变化,更多采用对襟,穿时衣襟敞开,不用纽扣,下束于裙内,袖多为窄袖。”
宋代传世绘画中多次出现襦这类短衣,其不分等级贵贱,平民与贵族皆可穿着。宋代佚名《饮茶图》画风典雅浓丽,画中一侍女双手捧茶盘,一妇人伸手盘中拿茶具。
右边一贵妇面向她们而立,仪态端庄娴静。后随侍女双手捧一锦盒。
妇人挽高髻、饰花簪,着交领小袖高腰襦裙,身披帔帛。仕女梳双髻,着圆领小袖袍衫。
宋代《调鹦图》描绘了女子闺房的一角,展现了宫中妇女的日常生活之景。画中一仕女坐于床榻上,倚着案桌,仪态雍容,正注视着画面右侧侍女手中的白色鹦鹉。
画中仕女头梳双蟠髻,髻上插着珠钗,身着白色窄袖襦裙,肩环披帛。
宋代佚名《浣月图》中描绘了仕女在庭院中赏月之景。明月当空,一盛装仕女似探出手欲掬水中明月。
她头梳包髻,髻上簪花满头,脸上有三白妆,身着窄袖上襦,下束曳地长裙,外罩半臂,正微微弯腰望向水池。在她周围有三位侍女,仕女身后站有两位侍女,一人捧物,一人抱琴,似在交谈。
画面右侧有一侍女,正在临案焚香。这幅画中仕女的穿着打扮体现出贵族阶层女性的身份,仅是在庭院中赏月便有三位侍女陪同在侧,可见其身份尊贵。
画中捧物的侍女身穿交领窄袖上襦,下身着裙,虽花纹样式不及女主人,但款式形制是类似的。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佚名《蚕织图》中的织女是平民阶层劳动女性最常见的形象,此画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农耕技术和桑蚕纺织技术,不仅可以了解南宋劳动者的服饰,也是对宋代蚕桑纺织工艺及工具、器物研究的重要史料。
在“生繅”、“挽花”、“做纬、织作”等场景中,均能看到一位梳堕马髻,身穿粉窄袖上襦,下穿蓝裙束腰的妇女,似是专门技术的女工。南宋佚名《征人晓发图》中,一妇女梳有高髻,身穿交领窄袖短襦,领口和下摆处均有同色缘边,身着长裙。
可以看出南宋时上襦的穿着状态,平民女子与贵族女子不同之处在于较少把上襦束于裙内,而是直接覆于裙上。襦作为宋代女子日常服饰的穿着发展中,由短衣逐渐向长衣发展,其衣长逐渐加长,尤其是直领对襟的襦类款式。
此类服饰长度及膝后,发展成为了宋代特有的一类服饰样式,即后文提到的常服褙子,在南宋黄昇墓出土的实物中也称为对襟袍服。宋代的袄形制同襦相近似,衣长都较为短小,下摆一般在腰际与臀部之间。袄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后逐渐流行,成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服饰品类。
结语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袄”的定义为“有衬里的上衣”。按照衬里材质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里衬一层,外一层的两层夹袄;另一类为里衬之间夹絮有棉花、动物毛等保暖材料的绵袄,一般为冬季穿着服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