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笃实神色庄重是否就能行事如君子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笃是与”,“论”是言论的意思,“笃”是笃实诚恳的意思,“与”字是赞许的意思。对于“论笃”,旧注为“口无择言”,这里要注意的就是“口无择言”并不是口不择言,口不择言是乱说,口无择言是不选择性地说,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表现出来的诚恳直言。这句话的意思就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论笃者,谓口无择言。君子者,谓身无鄙行也。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者也。言此三者,皆可以为善人也。”论笃就是讲口无择言。《孝经》里有“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思是言行完全跟圣贤一致,时间长了我们不需要去选择,言行自然就符合圣贤的要求。君子就是没有卑鄙的、低贱的行为。色庄就是内心没有恶念,容色自然庄严。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对言谈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但(并不能判定)他真是一名君子吗?还是仅仅表面庄重的一个人呢?”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的注释是“言但以其言论笃实而与之,则未知其为君子乎?为色庄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意思是仅因为他言论笃实而赞同他,就不能知道他是君子呢?还是装出一副诚实的面孔呢?这说的是不可以言取人和以貌取人。孔子老师有高度的辨识人的智慧,但是有时也会看错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宰予的能言善辩和澹台灭明的外貌使孔子老师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孔子在强调,对于一个人的言谈笃实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许,但并不能由此来判定这个人是不是真正有修养。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是认同朱熹的解释的,但是他也提出“旧以此章连上章,朱子始别分为章”,就是说朱熹以前此章是与上一章合为一章的,是到了朱熹才将此章与上一章分开的。如果将此章与上一章合为一章理解,与朱熹的解释则会有较大的偏差。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根据宋朝邢昺的注释,孔子在回答完“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后,接着指出善人还应该反思是否做到了言论笃实、行事君子、神色庄重等方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