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形象,在众多的神话异兽形象中,九尾狐的形象特征是非常鲜明的,社会认知度也很高,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但是和其他神话不一样的是,九尾狐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历史原型,也有后世人们对它态度的演变。
山海经文本瑞兽九尾狐仙
据《山海经》记载青丘山有一种异兽,长得像狐狸,但是有9条尾巴,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婴儿,是吃人的,而且如果吃了他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
传说大禹30岁还没婚配,一直在忙于治水,担心自己找不到妻子,于是向山神祈求得到一个贤惠的妻子,刚好路过涂山就遇到了一只九尾的白狐狸。就这样,大禹娶了这只九尾狐为妻子,那只九尾狐也就是涂山女娇。而大禹在涂山女娇的帮助下治水成功,还生了一个儿子启。而启,由启开始建立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所以,在这段传说中,九尾狐的出现,有着一定的美好意义,要么就是出现平定乱世的帝王,要么就是婚姻爱情能美满幸福。
而《孝经》里更是说道“德至鸟兽,则狐九尾。”意思是说,只要君主治理天下治理的好,人民生活好,那九尾狐就会出现而报祥瑞。
九尾狐仙可见,太平盛世出现九尾狐,代表着她是瑞兽,能带来天下天平,子孙昌盛。在后来,九尾狐又是为何逐渐被妖化,成为红颜祸水、奸猾狡诈的形象呢?
妖兽九尾狐
其实,九尾狐一直都是祥瑞的象征,但是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她是美丽的白狐呀,所以容易招致一些不好的代名词。
到了汉代,郭璞在《南山首经》中的九尾狐,已经能够幻化为多种形态,而且还吃人,逐渐开始妖化。由于在《山海经》中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所以后世的人民在注解的时候,往往会添加上个人的色彩。
到了宋朝,九尾狐的形象就开始彻底魔化了。《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民心目中已经不是什么瑞兽,而变成了坏东西。
在元代话本《武王讨伐书》中描述道,妲己原本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子,因被九尾妖狐吸尽了魂魄而借空皮囊迷惑纣王。最后,被姜太公用照妖镜显出了原型。
山海经明代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大篇幅的描述到千年九尾狐的妖媚,将妖狐附体妲己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纣王本是一个开明有为的君主,而且外有忠诚良将,内有贤后淑妃,还生有两个皇子。由于受到妲己的魅惑,变得整日不理朝政,荒淫无道,最终亡了国。
其中《封神演义》还有一段描述九尾狐被斩时的画面也是非常有趣的,当时小说中描述,姜子牙手下的行刑军官都被迷得“软痴痴地摊在一堆”,无奈下,只能姜子牙亲自动手,用宝贝葫芦取了她的首级。
游戏中的九尾狐到了晚清,晚清小说《九尾狐》中原本是写妓女--妓女胡宝玉绰号九尾狐。但是小说说九尾狐最淫最媚,“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所以拿来比胡宝玉这“一个极淫荡的娼妓”。同一朝代的小说《聊斋志异》则对九尾狐有不一样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九尾狐大多都善良坚韧、能屈能伸、单纯美好,关键时候,宁可牺牲自我。
现代剧中青丘国少女凤九九尾狐现代的形象
近些年,《三生三世》系列影视里关于九尾狐的女主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其描述的是执著、长情的中国式传统爱情观。影片从司音、素素拍到白浅,三生三世生死相依,无不体现了,不断重构女性爱情主题的想象。
这些作品的出现,也体现出了人们都在用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古代神话,不再局限于先秦时期的想象,赋予了更多当下情感,把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寄托于神话传说当中,让传统文化再度繁荣。
我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