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眼,原本是个日语词,意为多重视野、多个视角,但复眼的说法有些新颖,也比较简洁,这里暂且借用一下。今年是日本明治时期启幕周年,虽然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无论在发生地的日本还是邻邦的中国或者世界其他地方,人们依然对这一时代变革充满了兴趣,因为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从这段历史中读到某些警醒,获得某些启示。这里,笔者想翻检一些为人所忽视的史实,来重新检讨一下明治维新在当时以及今天的意义。
维新派原来多半是“攘夷”派
年推翻了德川幕府、后来成了明治政府核心力量的来自萨摩藩(今鹿儿岛)、长州藩(今山口县)和土佐藩(今高知县)的那些中下级武士,摇身一变,都成了明治新政的领袖,萨摩藩出身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和长州藩出身的木户孝允等被人誉为“维新三杰”。可是当初,他们却是最坚定的“尊王攘夷”派,尊王,是因为本身的境遇窘困而对幕府感到不满,试图抬出天皇重新执政来瓦解幕府的统治,而攘夷,则是发自内心的对西洋势力涌入列岛的强烈愤懑。
大久保利通
西乡隆盛
木户孝允
年9月14日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名曰查尔斯·理查逊(C·L·Richardson)的英国商人,在中国待了十几年之后准备回国,就想顺便到日本来看看,来到了当时已对外开放的横滨,跟一个做生丝生意的英国商人、一个在美国贸易公司里做事的英国人和来此地观光的夫人一起,骑着马前往真言宗智山派的大本山川崎大师做短途旅行,途中在神奈川生麦(位于现在横滨市鹤见区的西南部)的地方,与当时萨摩藩藩主的父亲岛津久光一行狭路相逢。当时的萨摩藩,差不多是尊王攘夷派的大本营,他们来到此地,目的就是向幕府质问当前的国策,对于金发碧眼的洋人一直心怀不满,双方在生麦这个地方发生龃龉,引起冲突,同行的萨摩藩藩士一时气盛就拔刀刺死了理查逊,并刺伤了同行的两名英国人。这在当时自然是一件大事,英国代理公使爱德华·尼尔(E·Neale)就代表英国政府要求幕府方面对肇事者进行处罚并赔偿10万英镑。当时的德川幕府,对全国的统治力已经大为下降,它虽然赔偿了钱款,却无法让萨摩藩把犯人引渡给英国。于是尼尔代理公使就决定自己来解决问题。翌年的年8月15日,7艘从横滨出发的英国军舰行驶到了萨摩(今鹿儿岛市),要求萨摩藩交出凶手并服输认罪。萨摩藩对此不予理会。于是英国军舰便对萨摩进行炮击。恰好此时台风来袭,炮火顺着风势把鹿儿岛城化为一片火海,英国方面也因风暴而遭到了很大的损害,且因弹药和粮食的不足而未敢恋战,撤离了鹿儿岛海面。这次历史上的所谓“萨英战争”,英军虽然没有占领萨摩,却让萨摩藩深切领教到了英军、也就是“夷狄”的厉害。“攘夷”派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主张要攘除的夷人,并不是茹毛饮血的蛮夷之辈,而是有着先进文明的洋人。于是萨摩藩就在这一年的11月派人在横滨与英国代理公使尼尔展开谈判,向英方道歉,赔偿了10万钱款。此后,萨摩藩意识到,须向强敌英国学习,日本才可能变得强大,于是在年4月17日,在未得到幕府许可的情况下,秘密派遣了19名青少年去英国留学,其中就有后来很出名的森有礼,他当时才17岁,至英国后立即接受了新的思想,在伦敦大学接受教育,以后又去俄国考察海军技术,再到美国,归国后倡导宗教自由,介绍西方的新式教育,年伊藤博文组成第一届内阁时,任命他担任第一任文部大臣。他甚至激进地主张废除日语,以英语为日本国语,结果遭到了暗杀。
就在萨摩战争爆发的同一年,日本还发生了一件事。年6月25日,后来成了推翻幕府的急先锋的长州藩,对经过下关(又称马关)海峡的美国商船悍然进行了炮击,又对各国的军舰加以攻击。西方列强对于幕府的对外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也试图帮助幕府来稳定日本国内的局势,但同时也明白,以当时幕府的实力,恐怕难以控制各藩的攘夷势力,于是决定自己动手。英国公使艾尔考克(J·R·Alcock)说服了法国、美国与荷兰,一起组成了联合舰队,在年的9月5日,浩浩荡荡开往下关海峡。但是长州藩对于列强的要求不予理睬,结果遭到了四国联合舰队的毁灭性的打击,长州藩的炮台被全部摧毁。经过这一次交手后,原先攘夷态度坚决的长州藩,也彻底醒悟到了西方的强大和先进,于是彻底收起了攘夷的旗号,后来积极主张导引西方文明的明治领袖伊藤博文、井上馨等都是出自长州藩。
由此可知,日本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服膺西洋文明的,经过了两百多年的锁国政策之后,排外的风潮也是相当激烈的,但他们一旦领教了洋人的厉害后,立即就改弦易辙,拜洋人为师。萨摩藩后来开办了不少新兴的产业,成了维新的策源地之一,今天的鹿儿岛市内,有一座名曰“维新故乡纪念馆”,宣扬当年的萨摩藩在明治维新上的丰功伟绩,而对当年刀光血影的萨英战争,具体的情形几乎一字不提。长州藩的下关,后来也成了开放港市,早早地开设了英国领事馆,这一建筑至今仍然被珍贵地保留着,成了重要的文物。日本人对内对外的审时度势,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脸面虽然很重要,但在现实利益面前,也可以轻易地丢弃。说到底,日本人的骨子里,“事大主义”还是根深蒂固的。
幕府已经拉开了维新的大幕
也许是有些教科书的叙述不甚妥当,在不少人的头脑中,似乎是推翻了保守的江户幕府,年的明治元年,才开启了维新的大幕,随着“明治维新”这一词语深入人心,这一意象似乎也越来越固化了。实际的情形却并不是这样。
年7月、年1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海军准将先后率领4艘和7艘军舰来到江户湾(今东京湾)浦贺海面撬开日本的大门时,江户幕府为何没有进行武力抗击呢?这当然可举出若干条理由来进行解释,比如日本自17世纪初便陆续实施了锁国政策,因为不允许日本人出海,国内不许建造吨以上的船只,因而几乎完全没有海军作战能力,虽然自19世纪起已有人陆续鼓吹海防,兴建了若干沿海的炮台,但差不多都是前近代的老式装备,射程和杀伤力都相当有限,因而暂时未敢鲁莽抵抗。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锁国时代唯一有有限通商关系的荷兰(民间贸易还有中国),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荷兰国王在年曾向幕府发出了一份建议书,劝导日本不要步中国的后尘,主动打开国门。为了让幕府的执政者了解新的世界大势,荷兰每年制作一份信息报告书,日文曰《荷兰别段风说书》,向日本介绍当前新的世界局势和各国的力量对比等,尽管还只是每年一份,却使幕府的当政者多少了解了列岛之外的天下大事,因而在佩里率领黑船进入日本海域时,没有贸然抵抗,避免了一场无谓的战争。
佩里武力宣示的结果,就是幕府与美国签署了一份《日美和亲条约》,主要内容是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箱馆(现写作“函馆”,日语中读音相同)两个港口,为遭到海难的美国船舶提供便利,以及美国可在下田设置常驻代表。虽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的内容,却宣告了幕府实施了两百多年的锁国政策的终焉。当时的幕府名义上还有将军,但实际主政的是一个名曰井伊直弼(-)的大老(官职名,略等于宰相),他基本上是一个开放派,主张与西方与进行交往。在他的主持下,年日本与五个主要西方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俄国签署了友好通商条约,主要内容是:下田、箱馆、长崎、新潟、兵库(今神户)为开放港口,江户、大坂对外开放市场,各国可开设领事馆,并拥有领事裁判权;各国可在江户派驻代表等。自此,西方势力全面进入列岛。以下,列举一些幕府对外开放的举措。
年2月幕府设立的“蕃书调所”(年改名为“洋书调所”,明治以后演变为开成学校,是年成立的东京大学的两大母体之一)开学,这是一所类似于中国在年开设的同文馆的机构,但其后来所取得成就,明显高于同文馆。
年8月,幕府在长期设立英语传习所(此后不久在横滨也开设了这样的学校),后改为洋学所,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
年7月,幕府决定开辟神奈川(今横滨)为外国人居留地。同年,英国、美国、法国分别在江户设立领事馆或公使馆。多名传教士以各种名义来到日本,并在领事馆内设置教堂(17世纪初开始实施的锁国政策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严禁各国传教)。
年2月,日本人用购自荷兰的一艘马力的蒸汽机船定名为“咸临丸”,由日本人掌舵,跨越太平驶往美国访问,这是日本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前往北美,福泽谕吉作为同行者,第一次看到了西洋的世界。同时出发的还有幕府的使节,搭乘一艘美国军舰正式访问美国,目的是交换条约的批准文书,受到了美国总统的接见。一行在美国进行了广泛的考察。这较之中国使节郭嵩焘年的欧洲之行要早了16年。
年11月,幕府第一次向荷兰派遣了11名官费留学生,。这较之中国向美国派遣留美学童早了10年。这一年,幕府创办了日本近代第一份报纸《巴达维亚(今译“雅加达”)新闻》,这是一份将荷兰当局赠送给幕府的JavascheCoutant按国别编辑记载的刊物,在两个月内发行了23卷,目的是给各级官府和民众传递海外知识和信息。
年5月,幕府向法国派遣了官员,以调查国外的军事情况,将近一年后回国。这一年还向俄国派出了6名官费留学生前往圣彼得堡。丁韪良汉译的《万国公法》,在日本被句读翻刻后大量出版。
年12月,向英国派遣14名官费留学生。这一年,将以前建立的军舰操练所和讲武所分别改名为海军所和陆军所,成为培养近代海军和陆军的正式机构。翌年幕府在陆军所设立三兵(步兵、骑兵、炮兵)士官学校,由法国人主讲,在海军所由英国主讲航海技术等。
(以上数据,主要依据《近代日本综合年表》第三版,岩波书店年,以及中央公论新社年版“日本的近代”第一卷《开国·维新》(松本健一著)、岩波书店6年版“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幕末·维新》(井上胜生著))
通过以上事实的列举,想必各位可以明白,所谓近代的维新,其实并不始于明治元年的年,在江户幕府时代,维新的大幕已经开启了,只是明治政府在幕府开辟的轨迹上继续向前推进,并有了大刀阔斧的新举措。严格而言,日本近代的维新或者说变革,应该以年为元年。
“民权派”向“国权派”的蜕变
整个明治时期,有一个现象我们不可忽视,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当年的“民权派”,若干年后便蜕变成了“国权派”。一般理解,民权派较多的是从在野的立场,向官府主张、呼吁、倡导民众的利益和权利,而国权派,较多的是站在庙堂的立场,强调日本国家的正当性以及日本在海外权益的正当性。有意思的是,一些当年民权或西化的鼓吹者,在明治的中期开始,便将立场渐渐地从在野移向了庙堂,后来竟成了面目可憎的皇权主义和国家主义者。
西周
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首先可以举出西周(-)。我看到日文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
EncyclopaediaBritannica
)对他的介绍或定位是“启蒙思想家”。他的家庭原是津和野的藩医,4岁时即跟着祖父学习《孝经》,后来进了藩校“养老馆”,潜心研读儒学,以后离开家乡去各处闯荡。年冬,在江户跟着一位藩医学习荷兰语。17世纪初开始,为防止基督教的流播扰乱人心,动摇政权,江户幕府实施了严格的锁国政策,只允许长崎一隅与荷兰和中国做贸易。在长崎的出岛开设了荷兰官方的商馆。18世纪时幕府解除了荷兰文书籍入境的禁令(宗教书依然严禁),在日本逐渐形成了依托荷兰文汲取西洋新知识的“兰学”,一时,除了国学、儒学之外,兰学也是知识人瞩目的对象。西周因而有了学习荷兰文的契机。年国门被美国人打开后,英文受到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