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为伴01IT业白领东耳的故事

北京哪间皮炎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东耳在一家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他参加基金会组织的养老院的志愿者活动已经二十多期了,也算是活动的铁杆粉丝了。

说起坚持参与活动的原因,东耳很是感慨,他说:“老人特别容易满足,当你给他们按摩的时候,他们就特别的舒服,特别幸福,单纯得像个孩子一样。”

有一次在养老院,他教老人们学拍手操。其中一位奶奶因为只有一只手能动,不能完成拍掌的动作,大家都在跟着做操,她的脸上有些失落。东耳就走过去,蹲在她身边,用他的另一只手随着音乐节奏和她完成击掌的动作。没几分钟,沮丧的神情就在她脸上消散了,她笑得很灿烂,很温暖。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觉得老人就像一面镜子:在俯下身子,亲近老人的时候,镜子中的自己焕发着柔和、善良的光。每周日的养老院活动,他觉得像是一次充电,能缓解一周以来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虽然要驱车很远,但是他觉得还是值得的。

在他走进养老院,与老人们聊天的时候,他时常会想起自己在南方老家的父母。如今家人的生活都很安稳,在几年之前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年,家里因为经商失败,欠下了一笔不小的贷款。

东耳说:那时家里被失落的气氛笼罩着,自己也陷在这种苦闷中,这就是人生的低谷吧。

转折点是后来他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心态发生了转变。当他读到《大学》中的一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他若有所思:经济困难可能不是问题的根本。他又想起了那句“厚德载物”,是不是自己的德行出现了问题。在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的时候,他恍然发现过去的三十年来,自己一直只顾自己的得失,而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自己一路走得很轻松,转过身才看到家里的重担一直是父母在挑着。自己不仅不能理解父母,反而因家中突如其来的困境而对父母心存怨尤。而今他终于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眼前的生活负责,家里的担子不能仅由父母来挑,他们已经尽力了。

他回到家中,安抚好家人的情绪,然后努力工作,挑起家中的重担。尽管每个月还要偿还不菲的债务,他说现在的生活很踏实。因为只要认真工作,债务总有一天就会还完,生活有这个盼头。尽管他已在北京工作多年,住惯了市区的楼房,但为了节省开支以尽可能的多还款,他选择了通州月租不到元的平房。每天他都要6点钟前就起床,他说,如果遇到堵车,大概要2个小时才能到公司。

他常以子路的故事提醒自己莫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常要到里以外的地方去背粮食回家奉养父母,虽然辛苦,但内心十分充实;后来子路当官了,可以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可父母却不在了,反而内心觉得不安。

自从落实孝行之后,东耳欣喜地发现,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睦了。父母从县城搬回农村照顾外婆,最后外婆走得很安详。而自己也与父母更亲密,沟通起来也更顺畅了。“毕竟是男孩子,以前与父母沟通的时候,都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产生这样的变化,他归功于参加的北京市瑞田公益基金会每周日组织的“抚摸长者手,感念父母恩”的活动。

东耳说,参加这么长时间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变得更加有耐心了。以前他回老家,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停留不了多久,就想着早点离开;而现在他学会了这种沟通方式,每次都会听长辈讲很久,长辈很开心,自己也感觉尽到了本分,特别心安。

现在东耳的朋友圈子里,大家都称赞他的孝行。对于孝顺,东耳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朋友圈的封面图片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孝顺,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既不在于表面为父母做了多少事,也不在于要事事顺从。”

东耳的故事对于同龄人是个很好的提醒:孝行绝对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事情。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中提到,现在心理学和医学,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如果亲密关系处理得好,那么这个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会特别好,反之就会陷入困境。这和古人讲的“诸事不顺,皆因不孝”不谋而合。以前自己没有尽到孝行,远方的父母心有牵挂,心中因为对父母有所亏欠,纵然可以种种借口来躲避良心上的自责,也可以用种种娱乐来遣散这种空虚,但内心深处注定难以安宁,久而久之会转变成生活与工作的压力,生活中也会出现种种的不如意。

东耳说,他很感恩那些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们,是他们教会了自己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启发自己将孝心转换为孝行。《孝经》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无论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只要尽力去行孝,便没有做不到的。未来,他还会继续参加这项活动,希望老人能得到更多的温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