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孝经·开宗明义》中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因此自古以来便讲究人在逝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也就因此诞生安置尸身的棺木与坟墓,同时也产生了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非常繁复且因地域而不同,尤其在举办丧事事更是如此。对于棺木的种类、墓穴的定位、上的服饰,还有整个出殡的流程都是有所讲究。
最常见的经常是会有懂行的风水先生在全程指导,如何祭拜和哭丧,甚至如何棺木下葬等等事宜,对在意的人群看来是必须做到毫无披露,才能够避免某些避忌。自古便有老祖宗留下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忠告,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起来解读。
一、雨打坟,出贵人
人的一生不过匆匆数十载,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免俗,更多的是将永生寄托在逝去之后墓穴的长眠不休,而对于死者最大的尊重,莫过于为其置办风光的身后事,除了棺木墓穴之外,还有出殡的各种礼节。
不管在古代还是近代,在贫困的家庭也要尽力为逝者准备一套更好的棺木与修建墓穴。而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不得不以身换钱葬亲人,这绝对夸张手法,而是出于对逝者的负责。
而这句话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的话,无非就是在说雨水打湿了坟墓,家中便能够出贵人,也就是人才辈出的意思。中国人向来讲究落叶归根和入土为安,其寓意为死者的灵魂归于大地母亲。
实际上这里的雨再深一层的含义是泪水,暗喻逝者看到后人不仅为其置办了身后事,甚至对其离去充满了不舍且悲痛,让死者觉得备受尊重与爱戴,因此在天之灵愿意庇佑家门与后人,庇佑其后代人才辈出的寓意。
这句话的升华起来的意思便是在警示子孙对长辈要有孝心,以及对逝去的亲属要有情谊,这说到底是在教会人们要重孝道、重感情,而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下也容易形成好的家风,出贵人便显得更加有可能。
二、雨打棺,财人疏
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直白,就是棺木被雨水所打湿,家里会人财两空。再深一层来理解,棺木能够被雨水打湿肯定是还未下葬,而墓穴也无疑难逃被雨水所冲刷,甚至雨比较大的情况下还容易让墓穴处于浸水状态。而不管是冲刷还是浸泡都容易导致财运走低,甚至还影响家人健康。
甚至在农村地区普遍比较相信这种俗语的人群来说,这句话还经常被理解为逝者对于身后事的不满意,因此流下一片伤心泪,化成雨淋湿了自己的棺木。这当然是属于比较迷信的说法,但却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在某个文明发展阶段所深信不疑。
就如古人会特别讲究在举办葬礼时,要观星望气风水五行都准备妥当且缺一不可。而一旦在葬礼上遇上天气变化则会被视为天生异象的不吉利说法,甚至还将此解释为逝者的态度。虽然这种文化早已成为过往,但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古国来说,都是具有回溯历史文化价值的过往,堪称为文化遗产。
三、结合环境与家境
此外,这句俗语同时还得结合家境与环境来理解。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一般来说在下葬之前都是需要先设置灵堂来停灵和悼念,民间一般是停三、五、七天不等,而在这设灵的这几天中,亲朋好友远亲近邻都会相继前来悼念,感怀、祭拜逝者,而大多数亲属好友也会在出殡这天一同为逝者送行,在这一过程当中天气都正常且葬礼非常顺利。在一切都完成之后下点雨浇湿了坟头,这也通常被认为是逝者表示满意与感谢的一种方法。并愿意庇护后代子孙,家门能出现更多的达官显贵。
而后半句的意思则是与前半句的意思完全相反,其警告的意味也更浓烈一些。要知道,在古时候的路并非现在的水泥大马路,普遍都是泥路。而一旦下雨不仅会让行人更加难以前行,更是不由增添了几分悲戚的情绪,就如杜牧在《清明》中所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泥土之路在雨中更加泥泞,行走山间更显得萧瑟沉重,出殡队伍前行困难不仅容易误了下葬的时辰,同时更是容易使墓穴泡水,为下葬带来更多的困难。
而这样的雨天也很难对棺木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没有合适的挡雨工具就容易被淋湿,这种情形不言自明,因此古人也就从客观的现实当中去总结规律后流传下来,便也就形成了俗语。这种靠经验积累而来的俗语或者谚语,以此来告诫后世人或成为后代生活中某些能够遵循的规律,通常除了富有哲理性也具有实用性,颇有几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既视感。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古代很多习俗性的传递也面临着和淘汰,但不得不承认其中富有老祖宗对于自然规律的总结,或者通过警示作用来教诲后人。就如这句俗语听起来迷信色彩上十足,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却不难发现,说到底这也是中国老百姓最淳朴的品质,对长辈的孝顺和对逝者的关爱与责任,这种品行的人或者家庭便能够养育出好的儿女,家门也能出贵人。
就如金登仁在《七律.七月半》中所写:中元节日祭家先,烧纸燃香祖位前。孝顺铭心思父诲,勤劳致富念娘宣。哀歌缠曲飘阴府,悲泪牵情淌九泉。欲望双亲都美好,祈求逝辈旺宗烟。这首诗与文章所述的这句俗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对孝道的注重,对于亲恩的念念不忘,是对亡灵的告慰。
参考文献:《孝经·开宗明义》
《清明》
《七律.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