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孟懿子何许人也? “孟懿子”,为鲁国大夫孟僖子的长子,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论语后面提到的“三家者以雍彻”,孟懿子就属于这三家中的一家。鲁国当时是属于“三桓”联合执政的状态。所谓“三桓”,是指鲁国当时的三大贵族,即: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实际上,三家本是一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今天的话来说,三家其实都是皇亲国戚。 孟懿子为什么要问孝于孔子? 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曾陪同鲁昭公前往楚国,因不懂礼节,致使鲁昭公在欢迎仪式上出丑,为此孟僖子十分惭愧自责。回到鲁国后,孟僖子就“礼”的问题,到处向人求教。当时已过而立之年的孔子,在鲁国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有教无类的“民办学校”,其中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就是有关周礼的内容。孟僖子对孔子关于礼的学问、修养非常敬仰,以至于临终遗命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孔子“民办学校校长”的身份不但得到了官家的认可,而且招到了两个国家总理级别的干部子弟,从此孔子更是声明大振、举国轰动。 孟懿子听从父亲的遗命来向孔子学习礼的学问,这本是就是孝,做到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个名副其实的孝子。他向老师提问说,什么是孝呢?孔子回答的简单而精妙,就给了两个字:无违!
这两个字可谓,一箭双雕啊!换是一般人当然不知道其中的深意了。可是对于孟懿子,这两个字的分量就重了。第一,孝就是你孟懿子“无违”你父亲的遗命,你要跟着我学礼,可不能“中道而废”。换幽默点话说,你孟懿子就是我孔子的金字招牌,你一辈子都跟着我学,给我孔子做形象代言人。第二,你孟懿子学的是礼,那么你所学的礼,必须践行出来,可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你要知行合一,这样才不辜负你父亲让你学礼的遗命,自然可以称孝子了。嘿嘿,孔子言下之意,就是说,你是我的形象代言人,你时刻要守礼保持形象,要在社会上要有好名声,绝对不允许有八卦新闻之类的,否则我孔子的品牌、声誉要被你毁了。看来做孔子的徒弟,不是那么简单的哦! 本来,到这里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的教育就可以结束了。那为什么后来,孔子还要把这个过程告诉弟子樊迟呢?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论语是写给后人看的。虽然孔子、孔子的弟子们都知道“无违”是什么意思,可是不了解孟懿子背景的人,就不知道孔子在说什么了。甚至,一些研究《论语》的某些专家把“无违”翻译成“不要违背你父亲的意思”,天哪,父亲的意思多的去了,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啊! 2、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孔子在孟家上完课,就出门了。给孔子做私人司机的是另一个学生樊迟,这里可见孔子的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地位高的是皇亲国戚,要给人家做专门的上门辅导;地位低的是马夫走卒,随时随地都可以教。 孔子教孟懿子孝只用了两个字,却一语中的、效果奇好,可见圣人的辅导真是一字千金啊!但这两个字告诉樊迟,就如同对牛弹琴了。其实也正常,樊迟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显然不如像子贡这样的弟子。因此,孔子抓住驾车这个机会,同样把孝的学问传授给樊迟。 3、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很老实,不懂就问了。孔子回答的很简洁,也很完整。 孔子说,孝就是要不违背礼的要求。那么,一般人很有可能认为,父母亲在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礼来对待,就用什么样的礼来对待,这就是不违礼了,就是孝了。其实,孝的核心和根本在于敬,敬的外在表现就是要“恭而有礼”。这个在后面马上要提到了。 事实上,这当然是不违礼了,但是难道只是父母在世时要孝敬不违?万一,父母不在了呢? 所以,至少还涉及父母刚去世,还有父母去世以后怎么对待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前面,“慎终追远”章已经提过,这里引用前文了。 死,葬之以礼:待指父母的丧事要谨慎的以礼来对待,不可怠慢、疏忽。一般来说父母的丧礼,作为子女已经悲痛欲绝,为什么还要小心谨慎治丧以礼呢?朱熹的解释是“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意思是:人在悲痛中,容易忽视(治丧的礼制),所以要谨慎。但是还是没说清楚根本啊。那应该怎么理解呢?父母恩泽似海,情重如山,而丧礼是子女送父母之身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不谨慎对待,一旦有偏差,无法再弥补了啊。所以,孔子讲“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诚敬追思死者(主要是指父母等已逝的先祖)的祭礼。那又为什么要祭祀父母先祖呢?我们80后这一代对清明节似乎已经不太重视了,再看现在的90后,更加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祭祀祖宗了。我们还是要去看看朱熹是怎么解释的“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说的是:久远的父母祖先,人们容易忘却,所以要每年都追思缅怀先祖。我们依然看不到最终的原因!其实,这也不难解释,父母生我们身,那父母的身又是祖父母所生,祖父母又有父母……这里就涉及到我们的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啊!诚敬的态度,是发自内心,坟墓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我们自己不恭敬先祖,甚至数典忘祖,那么我们自己也会被后人所忘却,不恭敬。其实,葬礼也好,祭礼也好,一方面是缅怀先人,另一面更是教育后人。 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来知礼守礼,这点现代人几乎是做不到了。这也是为什么世风日下,民德不纯的原因之一吧。 注:孝与为政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很大、很重要,但也不难回答。这里先简单提一点,等以后涉及再详谈。
古代帝王,都自诩天子,汉唐更是明确以孝治天下。什么叫天子?这个没人不知道吧,天的儿子,帝王们给自己一统天下非常完美的理由:我是天帝之子,派到人间统治你们这些凡夫的。所以,古代皇帝登基都要祭拜天地以诏告天下,今天开始我是上天派来统治大家的儿子啦,我是孝子,所以一定会尽心竭力,不辜负上天的重托,把大家治理好。
另外,孝也是平天下的第一法宝!周文王是以孝盛名,享国八百年。汉朝几乎都是什么孝文、孝景、孝武、孝昭、孝宣、孝元……印象中除了西汉高祖、东汉光武外,没有不带孝的,不管真孝假孝,汉朝在孝上做的是非常好的,两汉也能有四百年左右大一统的天下。最高统治者的孝,不但树立统治的合法权威性(名正言顺),而且也给天下作了好榜样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要研究孝的功用,最好去看《孝经》,里面讲的很透彻。以后我们择机可以开《孝经》的课。对《孝经》的理解,一言以蔽之“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者必忠!古人有云: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因此,古人做官一是要读圣贤书,二也可以举孝廉。一个人要在中国历史上不留骂名,他就必须做到忠孝。连曹操这样被后世冠以奸雄之辈,都不敢“犯上作乱”、“不忠不孝”,不敢将汉献帝取而代之,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以孝治天下,这不是空话,而是真理。家庭是国家社会的细胞,要平天下,首先要齐家开始。如果普天之下,都能实行孝道,家庭兴盛,万事兴隆,国家自然太平,皇帝做的安稳。孝子们,要顾及父母先祖,行孝都来不及,更不敢来个“犯上作乱”“诛灭九族”之罪了。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