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孝道是历代帝王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理念。自两汉“以孝治天下”,至魏晋时期晋元帝、晋孝武帝以及梁武帝为《孝经》作注以来,孝治理念不断发展。唐宋至元明期间,很多帝王都为阐释《孝经》和宣扬孝治理念做过努力,唐玄宗及其《御注孝经》最为著名。满清入关后,奉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同时顺治、康熙和雍正三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孝经》的研究,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帝王注解《孝经》的浪潮。《孝经》清朝作为蒙元之后第二个少数民族执政的王朝,其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文化采取了接纳的态度,并奉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这种文化政策早在关外的时候就开始有所体现。太宗朝建庙祭祀的举措奠定了清朝“尊孔崇儒”的基础。入关之后,顺康二帝更加强调以文治国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大了对孔子祭祀的力度,另一方面重视儒生的培养和选才,使得入关后的清朝很快由“马上夺天下”向“以儒治天下”过渡。孔子另外,清初也尤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阐释,较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孝经》,顺治帝亲自为《孝经》作注,并仿照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编纂《御定孝经衍义》,直至康熙二十一年(年)完成。雍正帝即位之后,在这两方面也做出了努力。雍正雍正朝对“尊孔崇儒”文化政策的发展雍正帝继承了顺康二帝时期所形成的对儒治理念的认同感,并对“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进一步发展。雍正元年(年)十一月谕礼部:“孔子道冠古今,为万世师表,薄海内外无不俎豆尊崇。国学乃四方表率,其制尤重。……凡文庙殿宇廊庑及讲堂学社,务须整理……”除了对孔庙等建筑修缮整理之外,雍正帝对祭孔也极其重视,亲自进行春秋二季的祭孔典礼,并行跪拜之礼。孔庙雍正帝对于儒学的推崇,特别表现为重视《孝经》在科举制度中的作用。将《孝经》纳入科考最早出现在唐代,如:唐制:取士之科……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童子。……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也。……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皆帖《孝经》《论语》。共十条,通六为第。宋代在神宗之前均以《孝经》为明经必考科目,王安石变法尤重《孟子》,《孝经》则被代替。明末万历至崇祯朝,明儒逐渐上奏建言,希望可以恢复唐宋《孝经》的地位,将其与四书五经平等对待,并纳入科举考试的命题中,但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神宗顺治帝即位后重新恢复唐宋旧制,在乡试和会试、科考和岁考中以《孝经》出题一道。而康熙朝则不然,尤为偏重五经性理等书,并下谕专用性理之书而不用《孝经》命题。雍正帝即位后,与其父康熙帝的态度迥然不同,在雍正元年五月谕大学士:《孝经》一书,与五经并重,盖孝为百行之首。……乡会试二场向以《孝经》为论题,后改用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今自雍正元年会试为始,二场论题,宜仍用《孝经》,庶士子咸知诵习。恢复了《孝经》在科考命题中的地位,并且在雍正十二年(年)七月,恢复童生科考用《孝经》命题。后乾隆朝对《孝经》和性理之书的态度仍然非常微妙,几经变化,直到乾隆五十二年(年)十二月两种命题方式彻底退出清代科考。清朝科举蜡像综上可见,雍正帝对于儒家孝文化的推崇,特别是《孝经》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视程度,有清一代是罕见的,这也为雍正帝后来以此为切入点而进行改革埋下了伏笔。雍正帝御注《孝经》及思想特点雍正帝也继承了顺康二帝重视《孝经》的理念,于雍正五年(年)十二月撰《孝经集注》一卷。在序文中雍正帝讲到:恭惟圣祖仁皇帝缵述世祖章皇帝遗绪,诏命儒臣编辑《孝经衍义》一百卷,刊行海内,垂示永久。顾以篇帙繁多,虑读者未能周遍,朕乃命专译经文,以便诵习。夫《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讽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务敦于本行,闾里胥向于淳风。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薰蒸,跻比户可封之俗,是朕之所厚望也。可见雍正帝御注《孝经》,原因在于《孝经衍义》篇幅过多,民众难以尽读而已,目的仍是更好地教化万民。雍正《孝经·五刑章》言:“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此章将目无君上、目无法纪和目无父母的三种人定为天下祸乱的根源。唐玄宗所注,以肯定的语气指出不孝是大乱之道之一,未有延伸之意。而雍正帝直截了当,三者都为不孝之罪,大乱之道,必须刻不容缓地施以刑罚,更加强调刑罚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唐玄宗总结雍正帝在位期间,面临顺康二朝遗留下来的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行事雷厉风行,特别是对于年羹尧、隆科多以及八爷党等大案要案,更是毫不留情,足见雍正帝对于刑罚的重视。其次,强调丧葬哀思非勉强。在孝道践行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措施,较之顺治帝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