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45岁。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般有两种解读。一说犬马能够养人,一说是人能够饲养犬马。
子游问怎样行孝,孔子说:“现在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孝,就是给予父母衣食保障之类的奉养,这就是孝顺了;家里养的小狗和马,也要及时喂养照料给予奉养,如果不是内心存敬的不同,还有什么能够区别这两种奉养的不同呢?”
本章对孝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强调孝是一种内心的境界。
这是另一个层次的孝。
参看《孝经》庶人章第六与士章第五,可以看到庶人之孝与士之孝的差异,其要点恰在一个“敬”字,子游此时的学习阶段,恰值由庶人培养为士人的阶段。对“敬”的培养,由敬亲而敬君,由敬君而敬业,就成为了子游此阶段为学的重点。
由此可见孔子循循善诱,因才观机逗教的教法。《论语》此章的位置安排,也正是以子游为教学样板,针对孝这一主题所进行的进一步的教学。
《孝经》三才章第七,“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
对这一章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得到父母哺育之恩的人,没有人不会有反哺之情,孝,是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有情众生的共有之性。圣人把这样的人人本来具有的直接天地之性发挥出来,作为教化的基础。驯养动物,同样也是以此为机,动物如果没有这样的天性,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使它对人驯服。犬或马之类的动物,有对喂养它的人给予像父母一样回报的天性,人们循此天性去驯服喂养它,它就用帮人看家护院、帮人拉车负重来回报人们,这可以认为是犬马对于人的孝;犬帮人看家护院,马帮人拉车负重,也能够侍奉人,这可以认为是犬马也能够养人。这是对“犬马皆能有养”的一种解读。
现在人说起孝,往往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啦,每月寄点钱回去,或者请个保姆照顾一下起居饮食,老人的孤独寂寞却无法理解。即使是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饮”,而内心没有诚敬之情,乃至于有“嗟,来食”之态度,则其实质上又与侍养犬马何异呢!这是对“犬马皆能有养”的另一种解读。
孔子杏坛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