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不姓公孙也不姓姬訫立史

北京的最好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210310/8733710.html

太史公言之凿凿地说黄帝姓“公孙”。

《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公孙”的来头

用我们现在的姓名格式,黄帝的名字读起来还是蛮大气的:公孙轩辕,这也是网络上大行其道的称谓,问题是,这真的是一个名字吗?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太史公的这个“公孙”从何而来,但在周代,的确是有“公孙”这个氏的,注意,“公孙”是氏而不是姓,姓和氏原本是两个概念,二者开始融合混淆开始于战国中晚期,而到了秦汉之际,外婚制终结,姓、氏也不再区分了,合称之为“姓氏”,成书于西汉中期的《史记》是不太严格区分姓和氏的,我不大了解太史公的动机,但熟读《礼》的太史公必然是非常清楚姓与氏之间的差别的。

中华经典藏书:礼记·孝经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12.6购买

在周代,诸侯国的国君通常被国人称之为“公”,国君的儿子被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这些公孙中的某些人自立门户之后便以“公孙”为氏,但“公孙”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姓氏是战国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说,上古的黄帝是不可能姓周代的“公孙”的。

“轩辕”又是什么?

《世本·卷一帝系篇》有:“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

《山海经·海外西经》有:“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

这两条是可信的先秦文献中的记载,通过上下文来分析,这里的“轩辕”应该是一个地名,这个地名很可能与某个族群的姓、氏有关,还有一些早期文献有“轩辕氏”的记载,那么,“轩辕”一词最可能的就是来自于“氏”,也就是氏族的称谓,而不是人名,而且还是一个双音节语素,这类早期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是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轩辕”的发音很可能来自上古时期的北方族群的发音,具体是什么意思还不得而知。

也就是说,“公孙轩辕”这个称谓的结构更像是氏+氏,而不是姓+名,显然是不成立的。

姬姓与黄帝

姬姓原本是周族的姓,周族对自己的来源也很清楚。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凭神也。”

整句话直接翻译下来是这样的:我们姬氏出自天鼋的分野,而析木之次附近的建星和牵牛则是始祖母太姜的侄儿、伯陵的后裔逢公所主的吉星。

“姬氏”指的是包括周族在内的姬姓族群,“天鼋”既是十二次的“玄枵”,古人依据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等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而“玄枵”的分野就是“齐”。

有趣吧,姬姓周族明确地说自己的发源地是“齐”,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北部,“皇妣”其实是始祖母的意思,上古部落的起源传说都会存在一个女性始祖母,这是一种母系氏族的遗存,也就是说,最早建立氏族的其实是女性,这是很好理解的,在对偶婚出现之前,一个氏族必然是围绕一个女性建立起来的,这个氏族的成员都是这个女性的子女和后裔,而这个女性就成了这个氏族传说中的始祖母,姬姓的始祖母就是“大姜”,而这个“大姜”也就是周人《诗经》里歌颂的“姜嫄”。

《诗经·生民》有:“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那么这个姜嫄与“姜姓”又是何关系呢?我们继续看《国语》的那句“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凭神也。”,说的是逄公是伯陵之后,是大姜之侄,那么大姜与伯陵显然就是共祖的,关键是伯陵是谁。

《山海经·海内经》有:“炎帝之孙伯陵。”

那么,大姜与炎帝的关系是不是就很清晰了呢?

也就是说姬姓其实是姜姓的分支,两姓共祖同源,文化相同,这才是姬姜联盟可以长久稳固的原因,而且炎帝的发源地就是东部沿海地带,这里还得解释一下,《山海经》里的炎帝与《史记》里的炎帝并不是一个人,《山海经》里的炎帝要更久远得多,这个问题在我过往的文章中多次论证,在此就不展开了。

结论是:姬姓与黄帝无关!

那么黄帝姬姓的说话又是从何而来呢?接着往下看。

《国语·晋语四》的造假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国语集解(修订本)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72.6购买

《国语·晋语四》有: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段话很长,我把它分成三段来解读。

其中第一段和第二段其实讲的是一件事,都是关于黄帝二十五子的介绍,也就是司空季子把同件事重复了两遍,有趣的是,这两次说的还不一样,而且是矛盾的,第一段说“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而第二段又说:“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青阳到底是己姓还是姬姓?

此外,第二段里列举了黄帝后裔的十二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我们不去一一考据这些姓的出处,只说一点,在先秦的众多诸侯国中,最早推崇黄帝,并高举黄帝大旗的其实是田齐,田齐以黄帝为先祖,而田齐是舜的后裔,妫姓,那么,为什么这十二姓里会没有妫姓呢?到底谁在造假?

最离谱的其实是第三代,“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史记》所载的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就成了手足相残,西晋的皇甫谧在著《帝王世纪》的时候觉得这个说法很尴尬,于是把黄帝和炎帝说成了同宗,但不是亲兄弟。“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个说法就更荒诞了,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姬水”和“姜水”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事实上,上古时期,地名通常是来自于居住于此的族群的称谓,而不是相反,即便有姜水,也是现有姜姓而后有姜水。

总之,上面的那段论述有明显的二次加工的痕迹,而且这个二次加工还要晚于《史记》,因为《史记》参考了先秦版本的《国语》,但却没有具体的黄帝之子的十二姓,也没有黄帝为姬的说法。

黄帝应该姓什么?

我们前面否定了黄帝姓公孙,又否定了黄帝姓姬,那么问题来了,黄帝到底姓什么呢?

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准确地给出黄帝的姓,但黄帝大概率是有“姓”的,因为“姓”与部落存在共生关系,而且是一对一的,但这里的“姓”是广义上的,不一定是文字,也就是说,黄帝的时代大概率是没有文字的,但会有与之相近的用于辨识婚配的标记,可能是一种符号,也可能是一种器物,或者是其它的什么,总之,它起到了辨识婚配的作用。

当然,黄帝也可能姓“公孙”,太史公不可能凭空造史,他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有依据的,但这个“公孙”与先秦时期的公孙无关,而是一个双音节语素,也就是说,即便黄帝真的姓“公孙”,这个“公孙”也是音译而来,这样的语素很可能与北方人的发音有关,同样,帝尧的氏是“伊祁”,名是“放勋”,这些都不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解读的词汇。事实上,单就地名来看,中国也是存在南北差异的,北方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语素地名明显要多于南方,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单独讲。

另外,如果按《山海经》所载的族系来看,炎帝后裔的名字大多都是可以按字面来解读的,如炎居、祝融、共工、后土、夸父、伯陵等,而黄帝后裔大都很难从字面来解读,如昌意、韩流、颛顼、禺、骆明、弄明等,

总之,黄帝即便有姓,大概率也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不排除是一个与“公孙”发音相近的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