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父慈子孝、耕读传家、家和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尽火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西晋张俊《孝经》
释文:(第十七章)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第十八章)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太康四年,岁在癸卯五月十六日,张俊书。
近代章炳麟篆书对联
释文:清白传家宜报卿般;纯素居室看修汉书。敦甫兄令爱于归华氏,章炳麟书贺。
清黄易集《周易》等警语
释文:慎言语、节饮食;永祐庆、长寿康。正三先生粲教。秋庵易隶古。
家庭建设离不开家风的濡染和传承。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言传身教的精神教导,更要有具体务实的家规、家训,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一直强调“清白传家”、“敬天爱人”等宗旨。“清白”二字,成为个人修身乃至家庭操持最主要的标准,也是最为中肯的评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章炳麟写给朋友女儿的“清白纯素”篆书联,寄托了长辈的谆谆告诫,只可惜“般”字出现了笔误。不难看出,一个“敬”字,点出了关键所在。古印中多见“敬事”系列印章,强调“思言敬事”、“日敬毋治”等,“治”读作“怠”,意即“日夜敬奉,不可懈怠”。古语有云: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说明尊重是相互的,所以强调“修己敬人”;黄易所书“慎言语、节饮食”常出现在古人笔下,《苏轼与子与侄孙书》即有:“慎言语,节饮食,宴寝早起,务安其形骸为善也。”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孝敬”,“孝”和“敬”并列,缺一不可;《孝经》无疑是历代书家乐于书写的内容之一。汉简中就有,西晋张俊所书则是最早的有个人署名的版本,殊为珍贵,写经笔法,古雅灵动。
北齐《陇东王感孝颂》拓本释文:(略)
清黄易书《朱子家训》(局部)释文:《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最有名的家训,莫过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朱子家训》是一篇文章,多见写本传世,张悬壁间,时时提醒。黄易所书尤具代表性。颜之推是大书家颜真卿的先祖。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莫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颜氏家训》的影响,诸多思想享誉千古,强调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楷模:“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认为要在践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等细小的生活礼仪中树立“士大夫风操”。
古玺遐观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应当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诚信、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等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原标题:家庆书和)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峥言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