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为《史记》第一篇。依照古人著书的习惯,第一章(篇、卷)往往起着开宗明义的作用,《史记》也不例外。
太史公司马迁在本篇除了记述黄帝、颛顼、帝喾、尧等上古圣王顺应天道、布施仁义而治理天下的事迹以外,着重表彰了舜帝的大孝之行。
同时,大舜之孝也是自古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之首。
那么,大舜之孝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呢,值得司马迁在耗尽自己毕生心血的皇皇巨著的开篇这样大书特书,并且成为华夏二十四大孝行之首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大舜是在难行能行处行孝,实属难能可贵。
关于这一点,《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记载的:“舜父瞽叟顽,母嚚(奸诈),弟象傲,皆欲杀舜。……使舜上涂廪,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这种恶劣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旷古未有。按照一般人的处理方式,要么被折磨致死,要么离家出走。但舜是怎样做的呢?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舜)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瑾,匪有懈……及有小过,则受罪”。
舜采取的是“宁人负我,我勿负人”的原则,对其父亲、后母及同父异母的弟弟完全如同正常情况一样尽好自己的本分,对于三人设计杀害他的行为,则是设法巧妙地避开,小小的责骂则选择逆来顺受。
二、大舜之孝为帝王之孝,扩而充之,福泽天下,这是为后世帝王提供样板。
山西运城舜帝陵庙大舜将孝行扩充到治国理政,便是施行一系列的仁政。如同《孝经》所阐述的那样,孝道不仅仅是孝顺父母,而是从个人修身到天子理政各各层面。“忠臣必选于孝子之门”,基本的孝顺父母做不到,而苛求于其他方面,往往很难做好。“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也正是说得这个意思。
大舜正是这样的典范。《五帝本纪》这样记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真正的孝心孝行可以发挥出感天动地的神奇力量。可以怀柔一切周边的人、事、物,与孝心孝行产生呼应。正如《五帝本纪》所言:“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百姓的拥护不正是为大舜之孝心孝行所感而聚集来的吗?
如果细读汉文帝、宋太祖等治世仁君的传记,便不得不感叹,治国平天下,最关键之处其实不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依靠一国之君为人之子而加之父母的那份孝心,进一步扩充至身边人以至举国黎民百姓。
所以,个人欲求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国家欲求和谐安定,国泰民安,最基本的也就是通过教育保护或激发每个人的那分孝心而已,至于知识技术,人有了孝心善行那才是有用的知识技术,否则,只能是扰害人类的工具。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