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礼记·祭义》孝道有三个层次,大孝是“尊亲”,中孝是“弗辱”,小孝是“能养”那么什么是“尊亲“呢?第一是要通过修养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如《孝敬》中所说的: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第二是提高父母的人格,所谓“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尊亲”就是《孝经》中的“严父”,尊严其父,使得父亲感到有尊严。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所谓“配天”,就是“立身行道”,就是“遵道贵德”,就是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天道自然。按照儒家这种解释,把“尊亲”跟“奉行天道”关联起来,孝道便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最大的“孝”,并不是“顺从”父母,而是顺应天道自然。做一个有道德,有功绩的人,让父母感到有尊严,儿女替父母扬名,这里面有着极高的“扬名立万”的思想。这是道家所看不起的,青史留名是不值得追求的,即使打着孝顺父母的旗号也不行。什么叫做“弗辱”呢?第一是《孝敬》中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的开始。在《祭文》中说,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归之。第二是不敢玷污父母传下来的人格,曾子说得更加出格,人的身体是父母的遗体,人根本没有自己,纯粹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自己使用父母的遗体,哪里敢不敬呢?在曾子看来,孝是诸多伦理道德中的首要,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不端庄,这就是不孝的;一个人如果不忠于君主,那也是不孝的;一个人如果对朋友不诚信,打仗不勇敢,这都是不孝的。在曾子看来,孝子是完全奉行父母的遗体,父母的名望是儿女万死不敢玷污的。什么叫做“能养”呢?这是很低层次的“孝”了,孔子说岂止是人,就算是狗、马都知道要赡养自己的父母,人要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了,岂不是连畜生都不如了吗?奉养父母要做到“劳而不怨”,后来的儒家把功夫全都花在“养”上面了,制定了很多繁文缛节,比如鸡打鸣的时候要给父母送去洗脸水,以及梳妆的用具。左边带什么,右边戴什么,有着严格的规矩。一系列的记载,就像是戏台上的套数,似乎只有按照套路做,才是孝。后来更是失心疯的胡乱传播,一个母亲在冬天想要吃鲜鱼,傻儿子便去用身体的温度来融合河面上的冰去捞鱼。这种鬼话,居然也有人信以为真,有人奉为经典。孔子虽然也讲“孝”,但是绝没有用“孝”一个字来涵盖了一切伦理道德。后世的家天下,皇帝成了整个天下的“君父”,称呼天下人为“子民”,在这种环境下,没有人再去讲大孝和中孝了,都把功夫花在小孝上面,没有人去考虑如何顺应天意,安身立命,都在考虑如何顺应君父,讨好这个大家长。孝本来是很简单的“亲亲”,奈何后来演变成了“尊尊”,于是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规矩。亲亲说的是,爱自己的亲人,《礼记》中说的三种层次,其实第一种就是干出成绩,让父母有颜面,古人说的光耀门楣。第二种是不用干辱没家风的事情,父亲老老实实一辈子,儿子却当了贼,这就是辱没父母了。第三种是最低层次是要赡养老人,奉养父母。三年之丧,并非古礼,而是儒礼!三十而立,还真不是“成家立业”!五十而知天命,那么“天命”到底是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