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道,我们听到最多就是“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那么《孝经》这本书讲述了古代的孝道,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上自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每个人都有各自实践孝道的方式。
《孝经》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它除了具有文学和文化价值外,还具备了宣扬孝道、净化心灵的精神和社会价值。
现在我们阅读《孝经》,要与时俱进,辩证看待书中的内容,有的内容不值得推崇,比如书中写道:”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的”中于事君“,就不合时宜了。
我们应该如何尽孝道呢?孝经的宗旨: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3、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我们尽孝的前提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己的这副身体,原本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要是任意毁伤,那就是间接地对父母的伤害;另外,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有好好爱护,那么如何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呢?又如何说是尽孝呢?
立身,就是自强独立的人,不被外界的利益欲望所诱惑。
行道,做事走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
至于扬名于后世,现在应该不太合适。因为“扬名于后世”的重点是扬名,而不是做事,就很容易走歪道,甚至是不折手段,适得其反。
做事才是重点,“扬名”只是附带的光环而已,而且很多时候,做事不一定就有这样的光环。但是,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利于世人。那么自然就够扬名于后世了。切记,扬名不是我们做某件事的初衷!
古代不同社会身份、不同的职位,都有各自应该尽的孝道。
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博爱广敬,教化或感化众人。君主身体力行,可以达到教化众人的作用。
二、“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诸侯孝道的首要条件是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诸侯的地位仅次于天子,上奉天子之命,下教化民众,以服从天子。然而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实施,都是经过诸侯的。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欺上瞒下的错误,而这样的错误,是天子不能够忍受的,还有民众的怨恨,那就是诸侯的危险期到了。
身为诸侯,之后谨慎处理一切事物,替天子实施政策,上对天子忠诚,下为黎民百姓造福。才能保住自己诸侯的为位置,常居安思危。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才是诸侯的孝道。
三、卿大夫,是辅助国家行政的官吏,事君从政,官吏内政、外交、礼仪、服饰、言语等等,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尤为重要,不能背道而驰,要合夫礼法。卿大夫要遵守的礼法,是祖宗先辈所定下的礼法。所以“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只有这样,卿大夫才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官位,使得祖宗香火得以延续。
四、士,在古代是基层官吏,他们需要尽忠职守,尊敬长上。“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五、庶人,平民百姓,平民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身为平民百姓,应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是平民百姓要尽的孝道。
如今,虽然社会进步,但是最基本的孝道依旧没有变,还是孝顺自己双亲,敬重师长。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忠诚,这才是现代人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