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聊聊弟子规中的一句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过了很久才应答;父母要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偷懒。世间的情有很多种,亲情、爱情、友情…最重的莫过于血浓于水的亲子之情。“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说的是父母思念子女的寸寸苦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把深挚的母爱,写得细致入微,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在那临别的时候,老母亲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那样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吧。其实,母亲何尝不盼望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世世代代拨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母爱,有催人泪下的强大磁场,母爱的光辉时时刻刻沐浴着天下儿女的心扉。亲子之间息息相通,紧密相连,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久读不厌。在《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个故事名叫“啮指痛心”,说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和母亲之间的心灵感应。原文是: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曾子家非常贫穷,他常入山打柴贴补家用。一天,曾子刚上山不久,一位远方的同学来访。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没有任何通信工具。曾子的母亲见客人远道而来,也不知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不知所措间,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山中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子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现代人读这故事可能会哑然失笑,他们会不屑地问:“这种通信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当然这是一种浪漫化的思维方式,然而往其深层看,就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彼有所动,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心灵感应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由这一故事彰显出来。我国甘肃省兰州市有个男孩,他的名字叫胡斌。他从小就不爱听父母的话,不爱父母。父母说什么,他必定反对。这样的孩子当然也不可能好好上学。他在学校里调皮捣蛋,打同学,骂老师,经常被学校开除。父母为了给他联系可以读书的学校可谓是费尽心机母亲为了请求一所学校收留她的儿子,甚至给校长下跪。但他从不心疼父母的一片苦心,在一所学校最多待不了半年,必定会被开除。后来他自己数了数,一共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过。没有学上的胡斌在社会上游荡。他独自一人北漂到北京,七八年都不和母亲联系。他明知父母没日没夜地在找他,可他像个铁石心肠的人似的,没有一点心疼。他自己说,他曾利用玩游戏赚到相当可观的钱,在万分无聊中用打火机点钱烧钞票扮酷。为了长时间上网,他买来一堆便利食品堆在身边,然后通宵达旦地上网,不分昼夜。他说他自己都记不清最长一次不分昼夜在网上待过多少天。由于生活长期没有规律,又由于结交了很多社会上的狐朋狗友,他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年纪轻轻只有二十二岁的他身体彻底垮了。身体垮了,钱也分文皆无。无处藏身的他无奈中从北京回到家乡。但他仍然不思悔改,回到家乡都不见妈妈。妈妈听说他回来,找到他,拉着他哀求他回家,他不听。最后妈妈跟他说,你只要回家看一张光碟,看完这张光碟你想去哪妈妈都不阻拦。胡斌妈妈所说的正是《弟子规》的讲座光碟。妈妈伤心了多年后,千回百转中终于遇见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她学了《弟子规》后感触很深,反省自己这些年在对儿子的教育上也有诸多对不起孩子的地方。所以,当她历尽艰辛再次见到儿子时,她死死拉着儿子不放,恳求他回家将《弟子规》的讲座看完。胡斌本不想理会妈妈,但想到只要看完光碟就可以永远自由,心想,再长的光碟也就个把小时时间,看完了事。于是,他很不情愿地回了家。连妈妈都没有想到的是,胡斌一接触到《弟子规》立马像脱胎换骨一般,三天三夜没出房间门,反反复复地听,听老师们的讲解。当他听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想到这些年他从来没有听过父母的话,七八年都没和父母联系过,让父母伤了那么多心,这个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的男孩子痛哭流涕,当即跪倒在妈妈面前……胡斌从此像换了一个人,在妈妈的带领下投入了《弟子规》的潜心修学。他从对父母敬孝开始,然后将这份孝心扩展开去,到敬老院做义工,为孤寡老人服务。他给老人们洗衣服、洗脚、剪指甲,脏活累活抢着干老爷爷老奶奶都夸奖他听话懂事又能干,没人能想到就在不久前,他还是那么忤逆不孝。他跟爷爷奶奶讲他从前的往事,告诉爷爷奶奶,是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拯救了他,爷爷奶奶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原来和他一起在社会上鬼混的年轻人在他的感召下也纷纷回归家庭,孝养父母,自食其力。还有几位和胡斌一起混社会的年轻人,因为触犯刑法铛入狱。想起他们,胡斌流着眼泪说,如果他们都能早一天遇见传文化,遇见《弟子规》,他们的人生也不会变得这样灰暗。是啊,人不学不知道。在漫漫人生路上,难免有乌云遮住我们原本智慧的双眼。而优秀的经典里教导的人生大智慧就如同特别有力的大手再厚重的乌云都能被拨散。如果,天底下所有像胡斌这样懵懂无知的孩子能早一点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那他们一定不会那么叛逆地违拗着父母,让父母伤心;如果那些因打架斗殴而身体受伤、因偷窃等恶行而被法律制裁的孩子能早一点修学到“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怡亲羞”,他们一定会警醒,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也就不会给父母以及整个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我们现代人要学习古圣先贤对父母的恭敬和与父母之间的感应。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过了很久才应答;父母差遣做的事,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应该恭敬地聆听;父母批评,应当从地接受,不要顶嘴。即便父母说得不正确,也要等父母教导完后再和父母慢慢商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