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刘云涛 http://www.znlvye.com/bybl/m/245.html在第二部分我们讲到,修学首先必须明确两大目标,还要把握修学的三项关键:学贵立志、以儒家为本,第三就是一定要遵循修学的次第。特别是认真学习儒家经典的义理。关于修学的重要性《礼记·学记》中说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诫人们一定要坚持学习。又告诉我们:“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教育人们把握修学的规律,要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渐入佳境!所以接下来这个部分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传统文化成功修学的五个阶段》。其实关于修学的次第和方法,在《三字经》中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只不过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三字经》是怎么说的:“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我们根据以上次第划分为五个修学阶段。第一阶段:扎根基础。所谓“为学者,必有初。”修学一定有起点有终点。由于近几十年来绝大部分人没有经过童蒙养正的学习,建议大家首先补课,这就是“必有初”。一定要虚心开始这个阶段来打牢基础。这个阶段相当于古人小学阶段的学习,学什么呢?可重点学习以下读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养正遗规》《常礼举要》等。还需要简单了解中国历史,可以看一下《中国通史》。那么怎么学呢?因为绝大部分修学者是成人,在本阶段除了“详训诂,明句读”,就是做到正确阅读并理解之外,最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伦理道德,力行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敦伦尽分,改过迁善。特别是《弟子规》中很多内容具备非常高的价值,值得大家去不断践行。今天我们看到有的机构教学目标偏离,片面强调诵读而不注重力行,德行基础不牢固,对后面几个阶段的修学是非常不利的!第二阶段:经学入门。“小学终,至四书。”在经过的第一阶段之后,小学毕业了,便要开始“四书”。四书也就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还有《孝经》的学习了。从这里开始便进入大学阶段。方法是先通读原文,参考译文,这样我们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才可以慢慢增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想要学好经典,特别是志在成为国学老师的,必须要过文言文这一段!通读完毕,然后选择其中一部,比如《大学》。结合《大学正义》《四书集注》等正统注疏文献进行研读。为什么要结合这些文献呢?后面会讲到原因。同时一定要“此未终,彼勿起”,务必要搞清楚这一步的义理后,再用同样方法进行下一部经典的研读,而不可以因为贪多同时研读几部。第三阶段:经学研修。“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在经历第二阶段的修学后,文言文基础已经比较好了,儒家思想及经典义理已基本理解,也掌握了学习方法。然后便可以继续修学“六经”了。原本是六部经典,因为《乐》这部经典亡佚,就是失传了,所以剩下现在的五经了,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方法跟第二阶段相同,通读后结合《十三经注疏》等文献来研读。大概经历两至三年这一部经典义理就通达了。这样再学习其他四部经典会发现很快就掌握义理,心领神会。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所有的注疏都是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所以可以触类旁通。这就是“一门深入,经经互通”的修学之道了!所以研修五经的任何一部都可以通达儒家义理,而不一定要对全部五经进行研修。不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还是将五经全部修学完毕。这样便能完全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的修学境界了。第四阶段:博学明志。“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过第三阶段,儒家经学义理已经通达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阅读《诸子百家》,可以选择《群书治要》,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容易理解作者思想,能够正确取舍观点而不会产生任何矛盾冲突了。第五阶段:经史合参。“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经过”经部”“子部”两阶段的修学,便可以继续深入《史记》等“四史”“二十四史”等,我们便可以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这样经史合参,进步会很快。经过以上五个修学阶段,自身的文化体系已经建立,完全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了。修学者有能力古今结合,在充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让传统文化造福当今时代。实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伟大理想。那么有人可能问,假如不按照以上的次第会怎么样呢?比如刚开始就去学老庄,学佛,学诸子百家等,那么会怎么样呢?假如他的儒家基础不牢固的话,那么很容易造成我们在第一部分里面所说的“坏乱而不修”的结果!那么再次强调一下,今天绝大部分传统文化修学者最需要的是认真学习儒家经典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从汉代开始,历代的经学大师,圣贤们呕心沥血,用毕生精力把这些义理记载下来,慢慢形成《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等文献,而且多年来因为被学术界公认才得以一代代被传承下来。但是我们现在天天讲传统文化,天天讲要传承,而实际上很多人却没有好好的传承,那么我们扪心自问怎么对得住这些古圣先贤呢?而且最关键的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传承,对经典义理的理解就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那么只能够按自己的理解去讲,那就是一家之言,难以圆融。而且如果有人问你凭什么这么说,依据是什么?出处在哪里?是不是出自正统文献?那么这个老师极有可能因为经不住推敲,而造成被动尴尬的局面。这样的例子和教训很多。所以,在今天传统文化学习者特别是有志于成为老师的,一定要放下傲慢和浮躁,扎扎实实的从儒家经典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养。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成为一名传统文化传承者,或者成为一名传统文化老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经典鼓励我们“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教育我们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毅力和正确的修学方法三者缺一不可。而系统的修学计划是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中的关键!作者简介:袁立君,淄博市正心国学院院长、稷下国学文化名家讲坛首席专家、知名儒家文化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邀高级讲师、齐鲁石化党校客座教授、淄博市社会组织十佳公益人物。因深感传统文化乃当今社会之亟须,遂于年底放弃优厚待遇,创办正心学苑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现正心国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齐鲁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之一。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齐鲁文化之星。年被山东省教育系统评为省级名师。年主编《中国历代名门家训精华教育读本》,所设计的《中国历代名门家训的吉祥兴盛之道》成功入选省司法系统精品示范课程。十多年来致力于儒家文化的研究,整理历代经学《注》《疏》已近万字。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讲座多场次。多次受邀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授课。所设计主讲的传统文化师资进修系列课程义理通达,考据丰富严谨,影响全国20多个省市,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