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生妙笔写活里下河的女儿慈孝经

中国江苏网9月4日南京讯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活中,人们尽可能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看似春风得意,让人好生羡慕,殊不知,内心正在经受着煎熬与痛楚,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其实,家家还有一本“慈孝经”。有道是:“母慈儿孝敬,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家和万事兴。”儒家用“母慈子孝”描述一个家庭的和睦状态,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近日,品读冯大生编著的《里下河的女儿》,感慨良多。作者用朴实、温情的笔墨叙述了母亲龚云英在贫困年代用勤劳撑起一个家,用良好家风引领孩子成长的故事,字里行间传递着如何做人、做事的智慧锦囊。从不同角度讲述了里下河人家“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忍让包容、坚韧不息,苦中有乐、乐观生活,热心待人、为人着想”的家风,堪称一本“慈孝经”。我国历来重视家教家风,无论是传统的耕读为本、诗书传家,还是倡导的孝亲、明理、忠厚、勤俭等,都像一根根牢固的纽带,不断地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者冯大生是土生土长的江苏扬州里下河人,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他崇尚儒家“母慈子孝”的思想,怀着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为后人留下了记忆中的财富——家教家风读物《里下河的女儿》。该书是冯大生和他的家族成员以散文体裁创作的回忆文编,多角度塑造了一位平凡但充满智慧大爱的农村妇女形象,文笔自然朴实,具有较为浓厚的地域特质、乡土气息,展现了冯氏家门这一乡村家族所具有的坚韧不息、乐观生活、热情待人的家风。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在序言中写道:如果我们愿意把这样的书写再拓宽一些,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从“龚云英”的身上看到一个放大物,那就是龚云英和她的家。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家庭的运行和完整家庭的文化,这将给我们以启示,一个好人放大了,势必会带来一个好的家庭。每一个个人的存在都是一部历史,历史学家可以宣布我们是余数,但我们不是。我们完成了历史,承担了历史,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历史。著名教育家袁振国赞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母亲与长辈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母亲的故事,往往都是家庭内外口口相传。口传不过三代,一旦形成文字,印刷成书,不但流传久远,而且受益者众。相信每一位正在翻读这本《里下河的女儿》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你的父母,你可能已掏出手机拨起老家的号码,你也许有了写写父亲母亲的冲动……冯大生坦言:家风是家庭成员世代遵守的共同价值、集体认同与家族文化,具有言传身教的特点。家风体现在家庭成员每个人的言行上,在家庭核心成员的引领下,家风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家族生命力的延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人之社会化的初级场所。重视家庭建设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是以“礼义”与“孝悌”为核心的,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儒家所推崇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八德”,在家风建设中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这与当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母亲凡事有主见,处事有胆识,或多或少也遗传给了我们。因此,母亲就是我们家最好的教科书,她用她一生的勤劳、智慧与坚强书写了冯氏家训,树立了冯门家风。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母亲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变为家庭成员共同所有的价值认同,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我与冯大生是同乡,他在书中所展示的里下河风情人物画卷,也是我童年的记忆。我与冯先生还有一同,都是家中的“老巴子”。母亲46岁生我,我6岁时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对我慈爱有加。我17岁离开故乡闯荡江湖,老人家77岁离世,每年春节陪母亲过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母亲走了,我将思念融入笔端,溶进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当年电台记者采访我,她说,我读您的文章,其中有四五十处提到您的母亲,读来感人肺腑,您在作品扉页可以题上“献给我的母亲”。我听了十分感动,禁不住热泪盈眶。母亲百岁冥寿之际,我将《扬州古巷风情》一页一页撕开投入焚化炉,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主张把“孝”为中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发扬这一传统美德。“孝”字是会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为“孝”,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看这个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想着要如何栽培下一代,才能对父母、祖先有所交代,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孩子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这便是慈孝之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层意思是孝为先导,百善皆随之,孝是德之根本。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孩子的孝心是教出来的。当孩子有了孝心,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孝心的孩子听到父母的呼唤,就会很恭敬地听从父母的意见。对父母讲话能恭敬,此态度一旦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当一个人的孝心生起,其善行自然随之,孝不可不教。冯大生是大孝子,这本家教家风读物作者以身说法,用慈爱、智慧来引导下一代,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真诚希望家家念好“慈孝经”。(王喜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