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分钟
在封建社会,没有互联网,没有现代的各种娱乐活动,普通人的生活就比较简单,更何况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当一个人站在了最顶端的时候,他的目标就会发生变化。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在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也是其中之一。
像晋武帝,唐玄宗,宋微宗,嘉靖帝,甚至是大清皇帝,都是如此。在他们寻找仙丹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道士。今日我们要说的,便是嘉靖帝以及他麾下的那些道人。
中后期崇道之乱第一,十二岁,封王,执掌王府
在谈陶仲文之前,我们就来谈谈这位嘉靖皇帝吧,可以说,他在登上皇位的时候,简直就是“开了挂”。嘉靖帝朱厚熜并非是皇帝,他的生父是一位亲王,也就是明宪宗的四儿子兴献王。
朱厚熜又不是嫡系,只是个次子。按照古代的规矩,嫡庶长幼分明,他是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的,但大儿子死的太早,所以朱厚熜继承了皇位。
朱厚熜小时候很聪明,只需要看一遍就能记住,而且非常的精准。之后在他父亲的教导下,他开始学《孝经》,《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育。
可以说,兴献王对自己的儿子非常的重视。不但教他读书,还让他去王府举行各种仪式。朱厚熜的父亲正德十四年去世,十二岁的朱厚熜继承了王位,成为了兴王。
第二、十四岁为厘清弊政
两年后,明武宗驾崩。由于明武宗无后,朝堂上的官员们早已在考虑如何继承皇位。当时的大学士杨廷和,按照《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选择了朱厚熜作为接班人。
十四岁的朱厚熜,就这么成功地登上了自己的位置。朱厚熜于正德十六年登基为明朝皇帝。明世宗登基之后,十四岁,便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变革。
先是将那些被弹劾的官员重新提拔起来,然后再将一群奸臣斩杀。至于百姓,明世宗将明年的田赋减半,免除了所有的赋税。这一系列的行动,让明武宗的弊端得到了澄清,朝堂上的局面也变得清晰起来。
陶仲文因过分推崇道教而被推举入宫第一、中期的道教神话
这样一个有野心的好皇帝是从何时起发生变化的?在他统治的中间阶段。由于朝廷的稳定,百姓的安宁,四海的安宁,明世宗便开始了自己的自由,想要做些什么,比如永生。所以明世宗才会迷信方士,崇拜道教。
明世宗不仅对道教推崇备至,而且不惜对佛教进行打压,可以说,佛教在当时的朝堂上已无踪迹。佛教寺庙被毁,变成了慈宁宫和慈庆宫。
除此之外,世宗还为自己的父母加上了道号,以及道教的朝服。经过这么一系列的操作,所有人都能看出明世宗对道教的推崇,这也让某些人有机可乘。
第二,宫中有异象,陶仲文不是宫中之人。
陶仲文原本只是个九品官员,文才无才,家世无门,平时也是个疯疯癫癫的,平时也是个道士,所以认识的人也不少,尤其是明世宗最信任的邵元节。
因为当时皇宫里有个“妖物”,所以邵元节把陶仲文给推荐了过来。按照典籍上的记载,陶仲文“以符水为剑,斩妖除魔”,明世宗对他的家族进行了嘉奖,可谓是前途无量。
从九品,到礼部,再到少傅,再到少保。嘉靖二十三年,授为太傅。要知道,少师、少保、少保,都是三大家族之一,能得到这样的殊荣的,屈指可数,更别说是一人独享三位了,放眼整个大明,也只有他一人而已。
唬住明世宗第一,明世宗因为一言不能上朝
虽说只有“三孤”一人,但明世宗的人可不是只有他一人。明世宗为了长生,没日没夜的祈祷,段朝用和龚可佩用符箓蒙蔽了明世宗的眼睛,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所以,陶仲文是唯一的宠儿。不久,陶仲文提出了一种学说,它对明世宗产生了影响。所谓二龙不见,其实就是明世宗与皇子之间的会面,世宗的人,尤其是太子,更是如此。
明世宗对这件事情很有信心,他不但没有去见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去见其他的官员。没有朝,也没有人见过他,只有陶仲文一个人。自此“青宫二十载无余”,直至陶仲文去世。
第二,道士把严嵩从马上拉下来
没有陶仲文,明世宗的道人还有很多,但陶仲文却是其中最受宠爱,地位最高的一个。除了陶仲文和邵元节,明世宗中后期,山东的一名道人因为私利而做出了一件善事。
蓝道行是个好帮手,对严嵩也是恨之入骨。一日,蓝道行向明世宗禀报,今日有奸细前来禀报,此人便是严嵩。
那个时候,明世宗就对严嵩父子很是不满,一直在发愁,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现在,他可以马上退休了。明世宗的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可惜,兰道行被严嵩之孙所害。
明世宗前期如何努力,到了中后期,他却是如何的颓废。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就连他的心思和行事风格,都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他看药方的时间,恐怕还不如看一份奏章。后人对他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但是,明世宗在早期对大明朝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晚年,人们对道教的过分迷信,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如此一来,很容易忽略政务,让严嵩父子等人有机可乘。如果明世宗在中后期能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政治上,那么他在位的时候,局面说不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