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人生真正的成功之道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人人都有父母,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给了我们一个家。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所以,人人都向往自己能有一个幸福的家。

幸福的家既然都相似,那么它们究竟相似在哪里?历史与现实,完全一致地告诉我们:不是相似在家有金山银河,也不是相似在居行豪宅香车,而是相似在成员间和美、尊重,相似在各自都承责、谨身,不是有句大家都熟悉的话,叫做“家和万事兴”吗?你看,当“万事都可兴”之日,那将是全社会怎样的一幅美景?

能够践行“家和”的人,他必然坚守自我“修身”,进入社会,他也一定牢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使命。

20世纪80年代,有一位文化学者论及世界三大文化圈,分别回答并解释人与其所面临的外部世界之关系。其中两个文化圈,一个是俯视外界看“地”,文化特质是着重解决“人——地”的关系,所以注重科学,注重对物质的研究,因而自然科学发展很快;另一个是仰视世界看“天”,文化特质是解决“人——神”的关系,一切遵从“神”的意旨,因而处处把所信奉的神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第三个文化圈即东方文化圈的代表中国,则是平视外界看“人”,文化特质是着重解决“人——他人”的关系,所以中国文化从开端起就充满了人文色彩,极富人文精神。

这个观点有它的合理性,因为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毛泽东也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所以,人作为文化的中心,这个观点确实道出中国文化的一种优异的核心特质。

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在先秦时代已经表达得很充分。史籍中记载说,上古时候,人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于是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司徒是国家最高等级的官职“三公”之一,三公分别为司徒(掌管土地与人口、人事,相当于丞相,后缩小职权范围换名为户部尚书,相当于部长级别)、司马(别称太尉,主管国家的军事)、司空(主管国家工程建筑,后改为国家礼仪、祭祀活动,后缩小职权范围转称工部尚书)。“伦”从“仑”,“仑”是条理、层次的意思,加上人旁,专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哪些关系最重要呢?儒家二宗师孟子理出最重要的关系有五种:(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长幼)、朋友;同时,这些关系的双方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与规矩来相处。父要慈祥、子要孝顺,臣要忠君、君要礼敬,夫要主外、妇要掌内,兄要管弟、弟要尊兄,朋要讲信,友要存义。孟子把人伦关系以及人伦关系的准则说得清清楚楚。以后历代儒家提出其他的种种说法,都是对这五伦的进一步解说,譬如: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四维八纲: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

著名蒙书《三字经》将其化为韵语: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还有把五伦紧缩为“君”“亲”两种,再和另三种重要关系合并到一起而形成五位一体的关系组合,即:天地君亲师。

正是在这背景之下,《孝经》成为中国文化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孝经》的思想完全属于儒家体系,传说为孔子所著,或言是孔子得意弟子曾参所著,但不可信。其第一章开篇即说“仲尼居,曾子侍”,曾参是不会自称“子”的,朱熹在《孝经刊误》中指出此书应是“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氏门人所记”。清代纪昀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在《总目》中也认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现在学界公认此书成于秦汉之际。

秦汉以后《孝经》的流传,也有古文与今文两种文本。西汉初年河间人颜真献其父所藏隶书本《孝经》,为《今文孝经》。据东汉班固于《汉书·艺文志》所载,汉武帝时鲁恭王为广其居而毁孔子旧宅,于墙壁中得书数种,其中有以蝌蚪文体写成的《孝经》,因年代比河间本要老,故称《古文孝经》。直到唐初,两种文本并行于世,而且甚受社会各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