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仅是那些伟人们经常谈论,而且也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新时代的新资料层出不穷,特别是日本的,所以许多“定论”都会被打破。就像他和藤野之间的动人的故事。
鲁迅的著名作品《藤野先生》,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一直是我国小学课本的一部分,这也让藤野这个日本的老师,藤野严九郎,成了当今中国人最熟知的日本人,甚至比福原爱还要出名,几年前,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条关于“藤野先生是最好的日本人,你觉得呢?”之类的帖子,五花八门。面对世间的真实,人总会忍不住被触动。
事实上,藤野在他的家乡,在当今日本也是非常出名的。原因无他,鲁迅的著名作品《藤野先生》,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成为日本中学课本,可以说是脍炙人口。
如今,他的雕像已经被搬到了日本的著名学府——东北大学,日本的福井,也是他的故居。他原是个“四海皆苦”的无名英雄,甚至连教授都被毫不留情地开除了,但在他死之前,他却因为教导了鲁迅而出名,这大概就是命运捉弄他的原因了!藤野的这一点,倒是印证了中国的一条古老谚语:“朋友要高人一等,求人要长命百岁。”
不过,据早稻田一名日本朋友所言,《藤野先生》与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惟一的区别就是,大部分日本人都将这段往事当成了一部自传作品。
“小说”,是传闻中的编造,是指不完全的真实,或者是觉得鲁迅“夹有私货”,证实了许多的捏造。例如,日本的文人们一丝不苟地查究,说鲁迅在仙台报到的时间、“日暮里”的火车站时间,都与之不符,以此推论是“再创作”。他们甚至相信,在翻阅了这么多年的卷宗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促使鲁迅放弃医学的“投笔录”。
日本学者的言外之意,似乎是在奉行“追求真理”,但实际上,他们的态度很复杂,有些人,还带着恶意。这一点,和他们的许多史书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一种近乎于“斩草除根”的方式,来消除《藤野先生》一书里的日本军事批评的正确性。
之后,很多中国的学者也都跟了过来,真是走错了路。文学中,大部分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或者有错误的,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与“虚构”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很基础的知识!
我对鲁迅和藤野的真正感情,一直都很好奇。我们都清楚,在鲁迅临死之前,他写《藤野先生》时,有些措辞其实是故意带有“滤镜”的,就像《朝花夕拾》那样,他也只是选择了一种美好的记忆来谈论一个人的心态。他说,那些“残留的老梦想”,在荒原的夜晚,是无法被稍微破坏的。
中国人民大学文系有一名叫吴真的女副教授,是一名年轻的学者,以中日文化为著名。近几年,她出版了一部名为《勘破狐狸窗》的书,专门探讨近代中日的人物和书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我昨日刚买了一本,没想到开头就是鲁迅和藤野的故事,真是有趣。其中的一些内容和看法,也让我大吃一惊。
藤野先生也许并不是很欣赏鲁迅,甚至于有些不满,只是默默数年。他们只比对方小了7岁,但实际上,他们都是铁骨铮铮的人,彼此误会也是正常的。例如,在《藤野先生》的开头,鲁迅谈起了仙台的烦恼,谈到“一位先生”多次要他们迁往其他地方,弄得鲁迅十分恼火,而那位先生,我们事后才知道,原来是藤野,鲁迅曾经隐晦地表示了对此的不满。
又例如,继鲁迅后,藤野又先后教授了十几位中国学生。他们回国后,都会向自己的导师汇报情况,从未中断过联系。只有鲁迅,这位对他最深、最有成就的人,却违背了他的承诺,要把他的照片发给他,而且要经常写信告诉他。
藤野对自己的承诺很看重,所以一直耿耿于怀,这种没有证据的解释,很适合他的人生。
一本名为《东洋的幻象》的研究专著,讲述了藤野是个“一根筋”的人,也是个很注重诺言的人。藤野请求学生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不得外出。过了数天,那名学员觉得时间也差不多了,便离开了。可惜,他遇到了藤野。藤野勃然大怒,骂道:“谁不守信用,谁就一败涂地!”
可以想象,在他看来,鲁迅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缺乏“尊师重道”。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感情很深,鲁迅也不例外,所以他一直没有主动联系自己的师父。这种细微而又隐晦的想法,恐怕日本人是察觉不到的!一开始,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误解,而且从一些细微的解释中,也能看得出来。
在鲁迅去世的前一天,藤野先生被开除,返回家乡做医生,他听到自己的老同学已经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这位不声不响、成绩平平的少年藤野,并没有太多的记忆。事实上,从吴真的小说中,他可以推测出另外一种情形。
藤野老师应该不会忘记那个外国人,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明星。虽然对方是自己的老同学,但当他听到自己的老同学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贴在墙壁上的时候,还是很激动的。藤野便是其中之一,吴真夫人将其形象描述为“孔乙己”。他一生都很谦虚,也很执着,不喜欢出风头,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藤野的固执程度可想而知:72岁的他,顶着烈日炎炎,顶着空中的飞机,却依旧全神贯注地穿着西装,哪怕满头大汗,也要全神贯注地穿戴整齐。
因此,在年八月十一日,战后数日后,他突发脑出血,死于患者的家里。可以说,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
藤野和鲁迅这对师徒关系的发展让人感慨。事实上,从历史记载来看,有一点很有趣。藤野先生几乎与鲁迅再次见面。
据今天所知道的,藤野在年前后,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曾打算去中国任教。那个时候,北京大学的医学专家很少,他正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但因为一些原因,他没有去。鲁迅当时既住在北京,又在北京大学任教。他们两个,或许还能再次见面。
人生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当年仙台一别,两人就再也没有见面,甚至连书信都没有。鲁迅在他成名之后,也就是在他逝世的五年之前,他曾试图与他的导师取得联系。年左右,他让日本朋友去仙台的学校询问藤野的行踪,却被告知他已经离开了学校,没有联系。他尝试着联系了一下,却没有任何的消息。天道无常,命运无常。
在中日的这段美丽的师徒关系中,竟然出现了一个让人难以启齿的悲剧:根据复旦邵毅平的《东洋的幻象》,藤野的大儿子和鲁迅是同学,他也是仙台医学院的学生,也是从东北医学院(仙台医学院)毕业的。二战时期,他被征召到了美国南部,并因受医院。所以,他的儿子,很有可能就是入侵者。
藤野对中国人很友善,他的两个孩子,在早上起床后,会念一篇中国古文《孝经》。这样的一位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这不是很可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