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面的地位,他和杜甫两个人成为统领中国诗坛的领袖,不过不得不说的是杜甫也是他的迷弟、铁杆粉,所以可见他在中国诗坛是神一般的存在。
(杜甫对李白一向是很崇拜的,这首诗可见一斑)
李白和张旭是好朋友,两个人都爱喝酒,当时一班人凑在一起,足足有八个,被人称之为“饮中八仙”,张旭喝酒之后耍酒疯,呼号奔走,赤裸上身,用头发蘸墨写字,神品辈出;李白则不然,人家写诗,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先写诗,后睡觉,可见这是喝酒人中的上品啊啊啊啊,不招人烦。
喝酒之后是诗兴大发,那么没喝酒之前呢?也是有感而发,写字,于是便有了这篇李白唯一的真迹《上阳台帖》,请看下图: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对于《上阳台帖》的评价历来都是很正面的,不过即便如此却没有多少人去学,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它并非是上品。它的价值在于这是李白唯一的传世真迹,所以写得好与不好已经不太重要了。唐朝时期,“贩夫走卒写字皆有法可依”,那做为文化人的李白就更不用说了,家里有钱,真正的富二代,又结交了张旭这样的人,想学书法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然而我们的诗仙却选择了说“NO”,他说啥?“欧,虞,褚,陆真奴书耳。”,看看,把初唐的最负盛名的几个大书法家耳字称之为“奴书”,也就是说认为他们拘泥于前人形式,不会把书法和自身的内在表现联系起来。当然这只是他本人的一面之词,真正学习书法,不取法二王那是不正宗的。
李白认为人的一生短暂,不应该耽于翰墨太多时间,所以他专心致志地写诗,留下来九百多首或气势磅礴,或感情至深的传世佳作。不过唐朝时期,很多的文学家和诗人以及画家都是书法家,只不过他们的有代表性的专长掩盖住了他们的书法而已。这其中最需要提出来的就是贺知章,他和张旭也是好朋友,哥几个(包融,张若虚,张旭,贺知章)被称为“吴中四士”,不仅仅会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也被时人称之为“草圣”,要知道张旭可就站在旁边啊。贺知章流传下来耳作品有草书《孝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孝经》局部)
我个人感觉是用笔痛快凌厉,风樯阵马,非常率真,像北方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痛快感,所以耐看,也难怪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其他人等,要提出来的那必须是柳宗元了,柳子厚死的太早,否则不一定会有多少书法作品留下来呢。话说柳宗元学习书法走的是名门正派,他学的是通过张旭一脉相承的二王笔法,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虽然我们看不到柳河东的真迹,却可以肯定地说他的字是一流的,为啥?因为他的学生厉害啊,话说这柳家一大家子,柳宗元由于书法好,就传给了一个族弟,这人就是柳公权!
虽然说柳公权后期自己也是上溯魏晋,又颇受鲁公影响,最终没能跳出颜真卿的藩篱,但是说到早期的书法启蒙教育,那真的是要感谢柳宗元,否则他是无法做到京官的。柳宗元之所以在书法上有名的地方还在于一个有趣的典故,即“祥和脚”,而因此和好友刘禹锡斗诗的来来往往,我在以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