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坟有多残忍送一顿饭添一块砖,子女

“我们不可能一直在人间存留,终究也要走向坟墓的殿堂。一旦踏入坟墓的那一刻,就真的长眠,除了骨头,什么也剩不下”。上个世纪末,汤姆逊曾在人类文明史中这样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百善孝为先”。孝道在中国可谓是道德的底线,是值得被后人传承的优点,也是被众人称赞的其一。

中国的孝道主要由人死后的葬礼来呈现,祭祀祖先方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秦朝以后,葬礼乃是子孙后人头等大事,习俗方面更是严格。

葬礼的形式在不同地域形式不同,举办葬礼的时间也是因地而异。比如,火葬,土葬等。其中,在大陆内地大部分都是土葬的形式,因埋葬是比较方便,成本也是比较低,而且仪式感比较重,所以土葬成了中国人默认的埋葬方式。

然而,在埋葬方面,有正常的形式,也有在大部分人看来“不正常”的形式。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民间传说的“瓦罐坟”,这种埋葬形式在大陆极其少见,据说也是十分残忍。具体残忍在哪里呢?

一、“瓦罐坟”的真正意义

早在年的时候,中国第一例“瓦罐坟”出现在湖北省。这种“瓦罐坟”是一种人性自然理解的死亡观念,“瓦罐坟”又称为“老人洞”。“瓦罐坟”的习俗就是老人的后代子孙将年迈的父母,安置在事先搭建好的瓦罐坟中,每日送一次饭并且填补一块砖,直到填补最后一块砖为止。

在后人看来,那也就意味着老人到了一定岁数就必须离开人间一样。据科学家们多年的经验来看,这种“瓦罐坟”起源于传统鬼故事,流传于民间传说。因缺乏科学依据和见证者,史记记载又不全面,所以推断这种习俗不可能出现在封建时代。

早年间,有老人曾向记者说道:““瓦罐坟”是父母要求这么做的,他们也是迫不得已”。这让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老人为什么要选择“瓦罐坟”呢?不残忍吗?用普通的土葬不行吗?

据调查猜测,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受到限制,他们每天所需要做的体力劳动过量。所以人在到了60岁之后,就差不多丧失了劳动力能力。由此看来,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子孙后代的累赘,社会已经不需要他们了,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最终选择“瓦罐坟”也不足为怪。

每当家中有老人年迈时,老人会找人在荒郊野地挖掘“墓地“来完成自己的“瓦罐坟”。“瓦罐坟”是由一堆砖头排列形成一堵墙,从底部累计加砖,慢慢延伸到顶部。只留下一个通气口作为死者生前最后的“通道‘。

据记载,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瓦罐坟”这样的形式实属让人难以接受,站在儒家孝道文化的制高点来评论,这简直就是败坏风气。其实,尽管“瓦罐坟”受到严厉抨击,但是它也算得上是自然而又理性的死亡观念。

二、流行当代的“死亡观”

翻开历史手册,走进人类文明史,尚可发现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坟墓的定义。无论是历朝历代的皇家建筑,还是普通百姓坟地。都已经被“寿藏”二字表达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到了唐朝还有修身养性,安息真身的意思。

因为我们都是受到佛教的思想较多,佛教中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认为死亡是从一个世界跨向另一个世界的必然过程,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受罪的过程”。在佛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道主义的正义一面,人在死亡来临时似乎得是安静、享受、舒适的一面。

这种思想的理念框架就是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的形态,而死亡只不过是一种过渡形式而已。比如,如归“也就象征着落叶归根,东升西落一样。其实在古代有的地区,人在进入60岁的“瓦罐坟”后根本算不上残酷,因为完全是遵循了死者临前意愿,所以更谈不上现代人所讨论的无情。

虽然站在分析的层面上来看当年的习俗是一种回归自然的体现,那么为什么这种“瓦罐坟”形式在当代仍然觉得对不起父母,甚至觉得大逆不道呢?这就需要讲到道德伦理。

三、道德伦理变化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子女亲手杀了自己父母实在是做不到,尽管是父母要求的“。《孝经》中曾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完全揭示了古人对孝道的看法,而直到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人们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孝道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方式“却变化了。在古人看来,这一种受父母之命的任务,是一项非常理性,简单,追求死亡过渡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当代人们看来,“瓦罐坟”就是残忍的象征,谁敢这么做就是对父母大不敬,就是子孙的野蛮无情。

残忍的方式始终让我们接受不了,但是,我们应该在每一个接受不了的背后查询意义。这也是我们能在生活中特别注意的,不能只从一方面看待事物。

也许是“瓦罐坟”这种方式太过分,完全违背了道德理念,才导致“瓦罐坟”在网络上被众人抨击。其实,自古以来,葬礼的方式众多,这背后都有其意义所在。因此,我们不能站在现代的角度来评价古代,更不能模仿古代的所作所为。

在不了解“瓦罐坟“的基础上不要随意评论野蛮,残忍。一旦深入调研后才能探讨它的意义,和造成的原因。希望人们再次看到“瓦罐坟“时,坦然接受而不是抵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