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略萌的石台孝经碑为什么是西安碑林博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载(),又名《唐玄宗注孝经碑》《唐明皇八分书孝经》《唐明皇注孝经》。此碑由四块高各厘米、宽各厘米的长方形细石合成而刻。额题“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共16字,4行,篆书。石台孝经碑是西安碑林的“迎客第一碑”,不仅是西安碑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唐玄宗以隶书抄写;由唐肃宗题写碑额。此碑内容为儒家经典《孝经》,论述的是孝道和孝治思想。“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可以说《孝经》是中国传统廉政思想中孝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石台孝经》因坐落于三层石台之上,又其上所书内容为《孝经》,故得此名。碑身是由四块青石板以榫卯结构组合而成的长方柱体,因此经受住了明嘉靖三十四年()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巍然挺立。碑石的下方有三层石质台阶,台阶上线刻有蔓草纹和瑞兽图案。这些植物和动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从而使整个构图既庄重又不失活泼,体现了盛唐时期线刻艺术的精美。碑石的上方加额。方形的碑额犹如一顶云纹冠,覆盖于碑石的顶端。碑首的四面浮雕有四对举足相立的瑞兽。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有卷云纹。卷云一点点地向上扩大形成一个云冠,即所谓的卷云华冠。“朕略萌”的由来《石台孝经》碑文和注释均用隶书书写,且碑石四面刻字。南、西、北面每面都是18行。东面为最后一面,前7行满行55字,后半部分分上下两层。上层右半部分为表文,李齐古撰,9行,楷书;左半部分为玄宗亲笔批答的“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今石台毕功,亦卿之善职,览所进本,深嘉用心”,3行,行书。下层为题名,4列,楷书。题名最末有清乾隆四十七年()张埙、钱坫,以及乾隆五十二年()冯敏昌、冯敏晖等明清两代题记共5则。《石台孝经》的由来《石台孝经》碑文分为序文和正文两部分。李隆基在序文中阐明了《孝经》的重要性和训注《孝经》的原委。正文所书《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关于“孝”和“悌”的问答之辞。在《孝经》里,“孝”不仅指在家孝敬父母,还要在朝廷上尽忠于皇帝;“悌”则是指兄弟姊妹之间要相互友爱、相互关心。两千多年来,《孝经》对中国社会都极具影响,被视为思想的权威,被当作伦理道德的规范。李隆基是一位重视“孝”“悌”的皇帝,他先后两次为《孝经》训注,第一次是在唐开元七年至开元十年(—),第二次就是在天宝二年至四载(—),也体现了李隆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和决心。《石台孝经》的书法体现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石台孝经》上的隶书即唐隶,其用笔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弘、整体丰腴华丽,因此被称为唐代隶书的典范。隶书早在汉代便已达到了鼎盛时期。唐隶即在汉代隶书的基础上,将每个文字的结构变得更加宽腴、更加平整,让笔画更具装饰性与修饰性。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石台孝经》的书法端庄典雅、波磔分明、左舒右展、装饰性强,给即将衰微之隶书注入了新的气息。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帝王书法家之一的李隆基,其书法技艺之精妙。《旧唐书·玄宗本纪》中称他“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评:“丰妍匀适,与《太山铭》同。行押亦雄俊可喜。”明赵崡《石墨镌华》称:“开元帝书法,与《太山铭》同润色史惟则,老劲丰妍,如泉吐凤,为海吞鲸,非虚语也。”民间传说《石台孝经》是“因为爱情”李隆基以如此隆重的方式将《孝经》昭示天下,民间传说这是“因为爱情”——唐玄宗爱上了儿子的王妃杨玉环,所以令其研读《孝经》,以启发其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史料的支持。事实上,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孝经》一直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而唐玄宗,曾经历一个多政变的时代,从神龙元年(年)至开元元年(年),前后不过八年半时间,政变七次,皇帝换了四次。反思前朝的风风雨雨,李隆基格外重视《孝经》就不难理解了。他重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与价值,不仅召开类似今天的高层学术讨论会,研讨《孝经》的有关问题,还两次亲自为《孝经》作注,并亲自隶书,立《石台孝经碑》于太学之上,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李隆基不仅懂得以孝治天下,还注重身体力行。在《石台孝经》的碑石上,凡涉及曾祖父太宗李世民和祖父高宗李治的名讳的字,都会有意少写一画,以示孝敬之意。修复时意外发现唐代消失碑文拓片《怀仁集王圣教序》年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准备对石碑进行修复,而就是这次普通的修复,却发现了更加珍贵的文物。提起那一幕,当时在场的很多专家至今难以抑制住心中的兴奋。参与修复的专家回忆说,在修复之前大家先对石碑进行清洗,就在清洗时,有人在石碑的缝隙中意外地发现几枚宋代的嘉佑通宝铜钱。大家觉得很意外,就有人把手伸到其他缝隙中继续摸索,看能不能发现其他“宝贝”。这一摸索,果然有发现,两个卷轴被拿了出来。虽然卷轴布满灰尘,褶皱不堪,展开它给了大家不小的惊喜,两幅作品都是来自唐朝,一副是消失已久的《怀仁集王圣教序》碑碑文拓片,另一幅是《东方朔盗仙桃》的水墨画。根据史料记载,《怀仁集王圣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所刻,以赞颂他西行求法和翻译佛经的功德。而该碑最难得之处在于,它上面的字全部由书圣王羲之的真迹汇集而成,但可惜该《怀仁集王圣教序》碑早已毁于战火,而如今意外发现的《怀仁集王圣教序》碑碑文拓片,也算是一件绝世孤品了,同时它也是专家研究王氏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其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东方朔盗蟠桃》也是出自唐代名画家吴道子之手。东方朔是汉代名垂千古的大人物,相传他非常喜爱吃桃,于是吴道子以此为题材,脑洞大开想象了东方朔盗取王母娘娘蟠桃的场景,并将其画了下来。《石台孝经碑》本就是国宝级文物,不想却在碑身缝隙发现价值相当的文物,这样的收获令大家喜出望外。大家十分好奇,是谁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将这两样宝贝塞进石碑缝隙?画轴是什么时候被塞进去的?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缺少史料佐证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个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