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叫孝顺我恰恰认为孝顺孝而不顺

一提到“孝”,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顺”。所谓孝顺、孝顺,在当下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意识中,“孝”的通俗解释就是“顺”。而所谓“顺”,就是子女时时处处都要顺着父母的意志去说话、办事,不得有半点违逆、不顺从。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就是最高境界的“孝”或“顺”。这是几千年儒家道德教育的结果。而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孝”就是“顺”的儒家道德源自孔子。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儒家思想到底影响中国人多少年?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在这里,孝的内涵,只涉及到了孝敬和孝养的问题。在孔子看来,如果仅仅是养父母,这样的标准太低了,这是把父母与犬马同等看待了。对父母的标准应该更高,应该在“养”的基础上再加上“敬”,即不能把养父母当作是个负担,不能再养父母的过程中甩脸子给父母看。所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为政篇)表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即从内心里真诚地恭敬、敬重父母,才是孝的最高标准。在《论语》中,孔子涉及到孝的言论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孝敬、孝养两大类。上面的表述基本可以归到孝敬的一类中,而像“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大致可以归到孝养的概念下。但翻遍《论语》,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孝顺的字眼。不仅没有这样的字眼,甚至连这样的意思表述都没有。也是在《为政》篇中,有这样一段,似乎有孝顺的含义。这是鲁国贵族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无违。”如果孤立地看这两个字,无违似乎可以解释成不违背父母之言或不违背父母之志,即可以理解成是“顺”的意思。然而如果从孔子自己的解释来看,“无违”根本就没有“顺”的意思。孔子的原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谓“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表明孔子更强调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尊上与卑下的等级关系,其中包含的是尊敬而非顺从。其实,在《论语》中,孔子曾明确地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意思是说,尊敬父母是绝对的,但顺从父母却谈不到,因为父母也有可能犯错误。在父母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顺从,还必须劝谏。但子女的劝谏是有限度的,如果父母不听从子女的劝谏,则子女可以(也仅仅可以)回避,不可以埋怨、抱怨,不可以失去对父母的敬重。而在《孔子家语》,孔子表示得更为明确。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臣从君命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赐,汝不识也。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母,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贞?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在这里,孔子不仅断然否定了孝顺为孝的含义,更明确指出了“诤臣”、“诤子”、“诤友”,是保证社稷安危、家庭和睦、个人道德完善的必备条件;明确指出,只有懂得什么是该劝阻的,什么是该服从的,才叫孝,才叫忠。也在《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具体地说明孔子的孝敬观。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个大孝子。有一次曾参铲地,不慎铲断了几棵瓜秧。曾参的父亲曾皙见到后心疼庄稼,大怒,顺手拿起一根大棍子就朝曾参打去。曾参真是个孝子,见父亲拿棍子打自己不仅不跑,反而还乖乖地等着让父亲打他。盛怒之下,曾皙下手极重,一下子就把曾参打倒在地,不省人事。等他苏醒过来之后,不仅没有抱怨父亲,反而内疚地走到父亲面前,向父亲道歉说:“方才我惹父亲生气了,父亲用力教导我,该不会累坏了吧?”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就对其他弟子说:“若曾参来见我,不要让他进门!”曾参听到孔子的态度后十分不解,认为自己不仅打不还手,还真诚地担心父亲的身体,不是严格在按照老师教导的孝道的规范在做吗?为什么不仅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许,反而还受到老师的责难呢?于是,他托人向孔子问其原因。孔子说:“古时候的舜帝就是一个大孝子。在他父亲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及时出现在父亲的身边;但当他的父亲要杀他时,却总也找不到他,以至根本杀不着他。舜的孝道不仅表现为孝养父亲,同时还表现在不使父亲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行,从而保全了父亲。而曾参服侍父亲,在父亲大发雷霆、情绪失控之时,死也不肯多开逃掉。如果让父亲打死了,这不是让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有哪一种行?会比让父亲不义更不孝的呢?”曾参听了之后大悟。于是到孔子那里请罪去了。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是否典出于此。但小棍棒可以使,大棍棒却不能使。小棍棒可以是“家法”,大棍棒却只能是刑具了。曾参的故事说明,父母做错事(在这里是曾皙挥大棒怒打曾参),子女若依然顺从,在孔子眼里,依然是不孝。显然,孝的标准,不是毫无原则地遵从父母个人的意志,而是遵从超越于父母意志的一种更高的理念或原则。孝,而不顺,这是儿女之爱的最后归宿。每个人都将迎来生命中这样的一天:孩子与父母并肩行走,而行动的方向不再由父母决定,而是由孩子来把握。非常反感动辄把“孝顺”挂嘴边的人,某些父母,时时用这顶大帽子来扣子女,要求子女无论何事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意志,大至婚姻、求职、小至日常生活,子女若有反抗,就被痛斥“不孝顺”。更有甚者,许多年轻人也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顺从父母即是“孝”,自己无条件顺从之余,还逼迫媳妇也无条件顺从,造成无数家庭悲剧。首先,无下真有“无不是”的父母吗?这只不过是封建卫道士用来要求人民顺从于统治者的工具而已,在家顺父母,出门顺官府,天下顺皇帝,一以贯之。孔圣人尚云“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凡夫俗子们当了父母后倒变得“无不是”了?比圣人还圣人了?什么混帐逻辑!其次,什么是孝?孝就是顺吗?许多人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混帐话,可惜偏偏忘了“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就是说一味顺从父母,由着父母做错事,这是陷父母于不义,是第一不孝。《孝经》云:“子不可以不诤于父,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就是说当父亲有过错时,不能一味顺从,这样是不孝的。古人都知道父母有过必诤,现代社会反而有许多人一味愚孝。五四运动即将一百年了,还有这样的愚昧思想,真是令人可叹。总括孔子的孝的思想,我们必须把握两点。首先是孔子并没有“孝顺”的思想,后期儒家思想中孝顺的思想,是在歪曲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孔子的孝敬、孝养思想格格不入。其次,孔子的孝的思想并不意在维系家庭伦理秩序,而意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遗憾的是,孔子没有认识到这两种秩序不仅是两个层面的秩序,并且具有异质性,根本无法移孝之忠,从而使他的孝的思想具有了明显的历史局限。所以,我想拜托那些看着我不结婚就骂我不孝顺的人们,好好学习吧!有点儿文化吧,长点儿心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