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丛书甚多,所以古代目录学著作也相

澳福来白癜风保健液 https://m.39.net/pf/a_8621314.html
前言

分类,是我国古典目录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正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国很早就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分类方法,而这种思想也顺理成章的应用到图书的编排上。最常用的古典目录学分类有三种。中国古代丛书甚多,因而古代目录学著作也相当可观。对这些数目巨大的图书进行区分归类,主要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丛书目录等。其中,官修目录是指由古代朝廷主持编撰的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是指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私家目录是指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编撰的目录,丛书目录是指按一定次序编辑汇聚群书,再冠以一个总书名。除了这些藏书之外,佛教藏书与道教藏书也十分兴盛,从而也就有了道藏目录一说。

一、目录学的分类

(一)《七略》的“六分法”

“六分法”我国目录学最早的分类方法,创始于《七略》,这种分法主要是从文献的学术性质角度出发的,以期可以看出学术的概况和发展流变,也开创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先河。具体分为:1.六艺略(分九种)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2.诸子略(分十种)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分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诗歌4.兵书略(分四种)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5.数术略(分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6.方技略(分四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七志》

《七录》的“七分法”“六分法”形成之后,影响了目录学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七志》《七录》的“七分法”也是沿袭了《七略》的分类方法,但与之相比也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并且反映了当时佛教、道教书籍的兴起,对此后的图书分类编目的发展很有影响。具体分为:1.经典志(纪刘艺、小学、史记、杂传)2.诸子志(纪古今诸子).文翰志(纪诗赋)4.军书志(纪兵书)5.阴阳志(纪阴阳图纬)6.术艺志(纪方技)7.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附佛经道经

(三)“四分法”

关于对书目整理的分类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四分法”,即“经”“史”“子”“集”,一直沿用至今。“四分法”最早起源于魏晋,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逐步稳定,文学著作日益增多,而子书、兵书相对减少,因此,原有的“六分法”已经不能满足当时文献整理的需要。于是,西晋荀勖在《中经新簿》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荀勖的“甲、乙、丙、丁”其实就是后来的“经、史、子、集”,它是图书分类方法从六分法进入了四分法的重要发展阶段。直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确立“经、史、子、集”的类目名称。当然,目录的分类发展已久,不仅仅只有这三种分发,还有“五分”“八分”“十二分”。总之,图书的分类是与时俱进的。

二、道藏目录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在战国时代,就有老庄的“清静无为”之说,后世称之为道家,汉初时期虽被汉文帝和淮南王所尊崇,但却没有成为一种宗教。直到汉朝末年,佛教的传入引来了大批的信者,使道家受到一种成教的暗示,继而出现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两晋时期,道教逐渐变得充实。到了元魏太武帝时,太武帝宠信道士寇谦之,因而开始毁灭佛教,道教得而繁盛兴起,但由于当时道派自立门户,使得习道之人莫衷一是。东晋时期葛洪撰写了《抱朴子》一书,系统的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推动了道教的迅速发展。从此,道教便不断地充实与发展。有道教必有道经。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经书是东汉顺帝时的《太平经》,继而又出现了《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等早期经书。随着道教的进一步发展,道经也逐步增多,比如前汉王褒创作了《洞玄经》、后汉张陵创作《灵宝经》、吴时葛孝先创作《上清经》、晋时王浮的《明威化胡经》、齐时陈显明的《真步虚经》、梁时陶弘景的《大清经》等等。所谓“道藏目录”,就是指针对道教经书进行编撰整理的目录。既然道经出现的比较晚,那么道经目录也到了南北朝时才开始出现完成。在道藏目录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重要目录。

(一)葛洪《抱朴子·遐览篇》

《遐览篇》收录于《抱朴子》的第十九卷,可以说是最早的道经藏书目录。葛洪自述其曰:“遐览者,欲令好道者知异书之名目也。”《遐览篇》中列举了一些道书的名目与卷数,但体制并不完善,无明确分类而且著者姓名也不全。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隐约看到一些分类:《遐览篇》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道经;第二类为符。在第一类中大约分为经、图、记、錄、法、律、集等七小类,而第二类符其实是与上述的七小类并列为第8小类,共著录道藏余卷。

(二)陆修静《灵宝经书》

《三洞经书目录》陆静修是南北朝宋齐时期著名道教思想家,在他所处的时代,出现了“三皇”“上清”“灵宝”三个道教经籍,但那时的道教经籍十分混乱,经文纷杂,精粗糅杂,真伪难辨。这种混乱的状况对道教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对道经的整理归类迫在眉睫。元嘉十四年,陆静修对灵宝道经进行了整理,编成《灵宝经书》,并由此推动了灵宝道派的发展。之后,陆静修又广罗三皇和上清道经,于宋明帝泰始七年撰成道经目录《三洞经书目录》,著录道经卷。该书开创了“三洞”的道教分类法。所谓“三洞”就是“洞真”“洞玄”“洞神”,实际上就是对三皇、灵宝、上清三大教派的规整。《三洞经书目录》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道经目录,奠定了道经目录的基础。

(三)王俭《七志·道经录》与阮孝绪《七录·仙道录》

南朝刘宋王俭的《七录》是最早一同著录佛经和道经著作的目录。《道经录》部分就是道籍收录于综合目录的开始。在《七志》之前,从晋汉以来,道籍纷然兴起,数量虽逐年增多却一直没有一部综合性目录加以著录。因此,即使《道经录》在《七志》中只屈居附录部分,但却引起了后人足够的重视,道籍图书才不致泯没无闻。而阮孝绪《七录》在《七志》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将道教典籍单独列为一类曰《仙道录》,对道籍明显加以分类。在《仙道录》这一大类中,出现了包括经戒、服饵、房中、符图四小类,收录种,共卷。道书中有鲜明部类,就是从《仙道录》开始的。

(四)唐代的道经目录

唐代是一个极其信奉道教的时代,在李渊称帝之后宣称道第一、儒第二、佛第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本应有大量藏书的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仅收有道释书至余部,余卷。唐高宗在位时,在长安城内分别建立了昊天观、东明观、太清观等大的宫观用来收藏道经。尹文操作为当时昊天观的观主,就利用观内藏书编撰了《玉纬经目》,共著录道藏卷。到了唐玄宗时期,朝廷组织力量,针对全国各地搜访道书,张仙庭就在这一时期编出了《三洞琼纲》。该书收录道书卷,而从这部目录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地道观藏书的基本情况。

(五)张君房的《云笈七签》

在我国古代道经目录上,质量最高的应当属宋代张君房所编撰的《大宋天宫宝录》。后来,张君房又取其精华,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将其七部内容按性质加以归类,编撰了《云笈七签》,共收录道经卷。这本目录是一部道书分类方法,它将道教藏书分为三洞四辅等七个大类,其中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总称七部。

(六)元明以后的道录

明初,对佛道两教管理严格,直至明代中叶才得以废除,使之自由发展。明代的道藏刊刻始于英宗,以后世宗、神宗各朝,都先后刻印道藏,分赐各地宫观,比如江西龙虎山太上清宫、北京白云观、南京狮子山卢龙观都是著名道观藏书地点。清代与明代类似,也是大量刊刻成书分发全国,比如白云观、恒山九天宫河南中岳庙就是该时期的藏书地点。但是,虽然藏书甚多,名藏的部类却没有过多的创新,仍然是延续宋代道藏的分类方法,例如在虚子编撰《白云斋道藏目录》等。

结语

关于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与研究,还有很多精华之处,还有待人们慢慢去考证,去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