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在七月十五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鬼节”其实是因孝心而起。七月半,祭先灵。说起中元节,大多数人对他的具体含义都语焉不详,要么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感,要么是惊恐万分的距离感,总之怪力乱神封建迷信之事,不谈最好。年5月,香港中元节(潮汕人盂兰胜会)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元节进入国家级非遗,更像是个神秘背影意味深长的转身,吸引人们去了解其中的深意。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中元节丰富的人文内涵。早在中元节固定成为节日之前,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便有秋季祭祖的习惯。七月正当初秋,稻谷成熟同时天气变凉,为祖先奉上时令吃食、送去寒衣,是古时子孙的本分。到了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梁,道教中元节地官生日、赦免鬼魂的说法,以及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都在七月十五融汇进来,加上民间秋初祭祖的习俗,浇铸成了后世热闹无比的中元节。儒家孝文化对节俗祭祖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祭拜祖先、缅怀先祖表达的是中国人的仁爱和孝道思想,其核心就是慎终追远的“孝”和推己及人的“仁”。由孝敬之心出发更加虔诚地祭祖,而祭祀先人的仪式本身又成为彰显后代孝心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家家户户七月半时都将逝者请回,好吃好喝伺候。没人惦记的野鬼,只能眼巴巴望着,人尚有影子可以“形影相吊”,它们却连影子也无,当真苦楚寂寞。款待自家鬼魂的同时,人们也不忍看有谁孤苦落单,于是编制河灯在中元夜放入河面。据说这一天鬼魂若是能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转世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是“免众鬼之苦”的义举。在俯视人世已几千年,毫不磨损的一轮圆月映照之下,趁着月光点燃一盏河灯,看烛光摇曳蛇影,借初起的金风,连接起一辈辈的情愫,送去遥远之告慰。阴间之苦、孤魂之忧,虽然终属虚妄,但确确实在在是人们眷恋生活、期盼美好之心穿越生死、在想象世界中的延续。告慰自己先祖的同时,也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轻描淡写地就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良和宽厚,从现实世界扩展到了幽冥世界。对生的热爱,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和蔓延到想象世界的情感,燃烧成了一团温暖现实和冥界的火,让中元节的河灯和饭菜热闹了上千年。时过境迁,中元节在中国节日体系中已处于边缘,在近现代历史上处境尴尬,然而,关于中元节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感情,千百年来已经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甚或进入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醒今人,思考自己今天活的经历、方式和生命的追求。念一念亡魂,寄哀思,烧一柱青香,拜先祖,扯一片思念,随风传,拽一丝哀伤,顺水淌,中元节到,愿逝去亲人安息。传统美德代代传,不忘祖先的功绩,爬山涉水有今天,幸福生活感恩情,扫墓为你洗征尘,一束鲜花祭祖先,我们永远怀念您。星愿之城,传递亲情,传承文化!#中元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