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为什么能够永不落伍,亘古弥新

预备干部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news/zxzx/2021-09-14/176672.html
08:35

“经者,常也。”这个“经”是什么呢?“经”就是恒常不变的规律,这些恒常不变的规律,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都是不变的。所以古人上“太学”,就像我们现在的中央党校一样,培养领导干部的地方。学什么呀?学经书。《四书》《五经》就是他们必读的经典。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很多人说中国人不讲创新,因为他没有读过《易经》。《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这个“易”字,第一个含义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易”呀?“易”不就是变化的意思吗?变易、变化,告诉你这个世间的人、事、物都是要变化的,现象是变化的。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要懂得创新,这是第一个含义。

第二个含义是什么?这个“易”字,第二个含义就是不易、不变的意思。虽然你要懂得创新,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呀?创新可不是胡作非为,不是你走了很多的弯路,交了很多的学费,还给自己找借口说:“既然要创新嘛,总是要交一点儿学费的。”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只有掌握了那个不易的“道”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所以第二个含义就是不易、不变的意思。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恒常不变的“道”你给掌握了,这个形式是可以创新的。

比如说这个“礼”,《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这就是礼的本质。礼的本质是提起一个人的恭敬心、责任感、感恩心。比如说这个婚礼,中国人的婚礼和西方人的婚礼在仪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目的都是提起两个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婚姻的责任感。所以这个仪式可以改变,它的本质是不变的。

古代人在“观乎天文”,观察天文、地理,观察天道的基础上,来“以察时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规律是不能变的。

很多人说我们现在可以种反季的蔬菜,这个是不符合“道”的。你可以种反季的蔬菜,但是它都会生虫,生很多的虫,我们把它叫害虫,然后就要使用杀虫剂。杀虫剂一种不够要两种,两种不够要多种混合在一起。它对虫子有伤害,对人体就没有伤害吗?美国有一位环保学家,他写了一本《寂静的春天》。他就说,由于杀虫剂、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到春天的时候已经听不到小鸟、小虫子的鸣叫之声了。所以怎么样啊?“寂静的春天”,他很早就呼吁不能够过分地使用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还有转基因,现在使用之后,这个地都丧失了能力,地力就没有了,就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汤恩比先生在《展望21世纪》中说:“中国的落后发展反而是有益的、是有帮助的。”为什么是有帮助的呢?“因为它可以从西方过度发展之中汲取教训、少走弯路。”但是我们有没有在汲取教训呢?很遗憾我们不仅没有汲取教训,还认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还没有觉悟。所以这个不顺应“道”的东西,中国人是不发展的。

第三个就是简易、简单的意思。“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用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中国古人他用“五常”来教导人。

我们说“三纲五常”,很多人说这是糟粕,要批判的。为什么呢?因为把这个“纲”理解错了,什么是纲呢?这个纲的本义是“表率”的意思,什么叫“父为子纲”啊?做父亲的是儿子的表率;“君为臣纲”,做领导的是被领导的表率;做丈夫的是妻子的表率;你要率先垂范。不是“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些没有在经典之中。

大家读《论语》就可以看到了,说这个君主,你劝谏了他三次他不听,你就可以离他而去了。谁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了?而且《孝经》上说:曾子问孔子,是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的意思就是孝了呢?孔老夫子说:“是何言欤!是何言欤!”这什么话呀,怎么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孝了呢?他说古代的这个圣王,他有几个谏诤的臣子,他就不会丢失他的天下;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他有几个谏诤的臣子,他不会失去他的国家;一个父亲有一个能够犯颜直谏的儿子,当然不是说犯颜直谏,就是能够勉励去进谏的儿子,他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怎么叫让你“父要子亡,子就不敢不亡”呢?

所以要读什么呀?要读的是经典。不是经典的那些,那不叫传统文化;不是所有传到今天的东西,就是传统文化。就是说这个传统文化是已经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东西,证明它是合理的东西才能够传到今天。“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能传到今天吗?不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东西都叫传统文化。应该这么说,那个不合理的东西,就随着大浪淘沙都已经把它淘汰了,能传下来的东西才叫传统文化。

所以有人说要加个“优秀”,其实加不加都可以,是有的人觉得,对“传统”这两个字就是没有全面地理解,所以加上比较谨慎,说:“有精华、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在一般意义上说好像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究竟谁有资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具体实践的时候就有问题了。你认为它是糟粕就把它去除了,他认为它是糟粕也把它去除了,最后经典就不成为经典了。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