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孟僖子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②无违:没有违逆。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④御:驾驶马车。⑤孟孙:指孟懿子。
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没有违逆。”一天,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说:‘没有违逆’。”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在世时,依礼来侍奉他们,去世后,依礼来办理丧葬和祭祀。”
本章中的孝,很明显,是无违于礼。
孝是孔学中为政的基础,也是学者治学的起手处。故自本章开始,连续四章,以案例形式讲具体的孝,希望读者从中得到启发而升华。
百善孝为先,孝为万行之首。为政在于正己以正人,使上下无违于大义,圣王以孝治天下,则是实现天下一体,天人合一的径途。
有子说:“孝悌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1.2章)。《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孟子:“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近人马一浮先生说:“一言而可该性德之全者,曰仁,一言而可该行仁之道者,曰孝。”
《孝经》三才章更有: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言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以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这是孝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代人不免要问:难道孝所讲的无违,就是对父君之命的无条件服从吗?
事实上,在《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曾子就已经帮助后世的我们向孔子直接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敢问从父之命可谓孝乎?
看孔子的回答: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于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一听这样的问话,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实在有些急了:“怎么能这样说呢?怎么能这样说呢?”接下来,他便举出天子、诸侯、大夫拥有深得孝道无违于大义的争臣,士有这样的诤友,以及父亲有这样的争子的重要性。
可见孝的前提是大义,存大义于父君,能够及时纠正父君的过失,帮助父君远离不义,才可以称得上大孝。无违,自然不是仅仅表现在无违于父君之命,更重要的,是无违于大义。身为人子人臣者,他应该做到的孝是,不但使自己,还要使父、君无违于大义。
那些不能够帮助父、君、朋友远离不义的人,已经属于不孝之列;更何况那些陷父、君,陷朋友于不义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的逢迎作态,唯唯从命,都已经是不孝了。
至于先儒中争议较多的所谓“无违”,或“无改于父之道”等,以为对父君的愚忠是孝等问题,我们已经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到,其实在《孝经》里,这已经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在这里,我们予以澄清。
对此,我们现代人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孔子杏坛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