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展现天人合一的意蕴之美,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审美意蕴也形成较为明显的模式:借用传统美学的表达形式,通过留白的手法,展现天人合一、虚实相间的民族化美学意蕴。

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传统美学的诸多观念至今仍影响着艺术创作的形式与风格,而通过写意化的表达展现作者的内心诉求,正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追求。

黑格尔曾这样论述美学意蕴:“假定艺术作品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歌德也曾经对美学意蕴作出如下论断:“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

从这个角度来说,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形象、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感受艺术作品所展现的美学意蕴。

让人欣喜的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在进行民族化叙事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画面、形式、人物形象的民族化展现,也通过种种创作手法,生动地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意蕴,形成自身独有的美学意蕴。

中国动画电影的民俗化叙事强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天人合一”所要表达的美学观念,在新时代的动画电影创作中,电影作者通过调整创作观念,借鉴传统美学价值,作品对“天人合一”的意蕴之美有着充分展现。

首先,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导演大量展现“天人合一”中,对“阴阳五行”关系的思考。《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影片的大量桥段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不谋而合的。

在影片中,哪吒属火,敖丙属水,从《周易》为代表的理论逻辑分析,哪吒、敖丙为代表的人物关系,正是在展现“天人合一”中“水火相济”的哲学观念。

在影片中,在哪吒逆天改命精神的激励下,作为龙族代表的敖丙最终放弃自己的家族使命,与哪吒联手,携手抗争,二人最终融为一体,对抗宿命。从这个角度来看,代表“水”的敖丙与代表“火”的哪吒联成一体,水火既济,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当然,如果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以“天人感应”的角度去解读《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会发现影片不单单有“水火既济”的豪迈,也有“水火未济”的无奈。在影片中,哪吒隐喻“火”,而敖丙隐喻“水”,作为“水”与“火”的代表,他们唾弃宿命,向既有的宿命发起挑战,试图通过“水火相济”对抗天劫咒,但最终失去魂魄。

从这个角度来看,二人的关系有着辩证法式的二元属性:“水火相济”的剧情一方面有代表圆满状态的既济,另一方面也有象征遗憾的未济——在影片结尾,他们虽然抗争命运,却毁灭了肉体。

肉体的毁灭正是“火水未济”的表现。在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中,儒道两派皆重视肉身为代表的生存欲,《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道家葛洪也曾说过:“生之于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也。”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中,“死王乐为生鼠”,宁做生鼠,不做死王。

从这个角度看,哪吒和敖丙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抗争,却最终毁坏肉体,仅仅保存魂魄,这终究是一种失败和遗憾。

当然,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与阴阳相合外,国产动画导演也着重表现“天人合一”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融贯通、和谐共生的美学观念。

比如在《大鱼海棠》中,嫘祖在湖边洗衣,这时镜头慢慢拉远,湖水被慢慢浸染成漫山的河流,正如影片海报所说:“雨夜晴空天海一色,纺星织月遗落银河”,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天水一体、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蕴。

在下一个镜头中,在全景镜头下,主人公一人一船,在色彩斑斓的星河上划行,展现“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浪漫气息。

在影片中,导演借景抒情,在全景镜头下,天、地、人融为一体,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整个画面打破2D动画的平面感,在广角镜头、多层渲染、立体透视的多种手法作用下,画面透视关系明显,动静有序,在观众看来,主人公虽然在划船,却好似在天上的星河中遨游,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人与天最终融为一体,完美地呈现“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蕴。

“天人合一”思想也包含古人对“天地人”关系的哲学思考。这在国产动画电影中亦有大量体现。

以《大鱼海棠》为例,在动画中,椿的家族所居住的房屋是以福建龙岩的“承启楼”为原型设计的,而奶奶的居所同样大有来头:直接借鉴福建高北土楼群的“世泽楼”。

在现实生活中,“承启楼”与“世泽楼”结伴而居、依山傍水、犬牙交错。从这两座建筑物的外观来看,承启楼整体结构为圆形,而世泽楼整体结构为正方形,圆方之间,体现着“天人合一”理念中“天圆地方”之意。

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中,“天人合一”概念本应该称为“天地人合一”。即反思茫茫宇宙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三者共生,和谐统一。同时,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常把“天圆地方”作为宇宙万物的具象化体现。

而《大鱼海棠》中的建筑形式,恰恰体现人与自然相融相生、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

同时,这样场景的设置也体现另一层隐喻:“其他人”虽然游离于人间、神界之外,却是中国传统伦理语境下的典范:他们居住的环境、个人的言行一方面体现中规中矩、严守礼法、严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隐喻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天地万物是从无到有,人类的生存与天地之间的能量变化密切相关,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鱼海棠》,正是“天人合一”的核心体现。在影片《大鱼海棠》中,老年椿的一句台词:“人的灵魂在人间漂泊了很久,最后来到海底世界天空的尽头”。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无限和生命的渺小既是一种矛盾,又是一种永恒的生生不息,这样一种纯粹的自然辩证法,就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形象。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鱼海棠表现的正是这样的哲学境界。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这样的哲学境界更多体现在人物设置上:哪吒与敖丙的诞生并不是随意设置的,而是由天地灵气所生,这无疑是“天地与我并生”的具象化处理。

而在影片结尾,哪吒向既定的命运做出抗争,与敖丙携手抗争强敌,虽然肉身毁坏,但却由此保护了灵魂,二者融为一体,与天地共生,这无疑更是体现“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观念。

在影片《风语咒》中,主人公之所以感受到“风语咒”的力量,是因为他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最终才能实现驾驭咒语,打败敌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