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古代文化知识有兴趣,不妨了解一下经

经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经”的学问。经,最早指织布机上的线。到了战国后期才有了典籍的含义。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著作都可以称之为经。到了西汉年间,独尊儒术以后,经就特指儒家的典籍了。早期的儒家经典著作有四部,分别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禁止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只许学习秦朝的法令制度。汉代皇帝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觉得既不能采取暴政统治天下,还要让天下百姓有统一的思想体系,正好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理念,才有了儒家典籍的正统地位。

汉武帝时期,已经确立了儒家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并由官方认定了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五经”,包括《诗》、《书》、《易》、《礼》、《春秋》。汉武帝在朝廷设立“五经博士”,专门负责讲解注释这五部典籍的内容。文人士大夫阶层都要学习其中的内容,再由他们把学到的思想传播到民间,达到通过儒家学说巩固皇权的目的。正因为有了官方认定的“经”才有了封建社会学术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经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经不能完全涵盖儒家学说的全部内容,对于有些实际问题如果在解决中要引用五经会出现无据可依的尴尬局面。由此,汉朝官方将《论语》和《孝经》也升格为“经”,五经变成了七经。到了唐代又有几部儒家著作被升格为“经”,出现了“九经”。宋代官方极力倡导儒学,在九经的基础之上,又继续加入儒家典籍,形成了“十三经”。

经学对儒家典籍进行研究,由此阐发出一系列的治国理念,所以历朝历代的经学研究成果都和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系。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陷入一团混乱之中,朝代更替十分频繁,有些文人从儒家典籍中找到了“明哲保身”这四个字,并把它当作座右铭。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经学的研究成果具有时代性。

经学研究的最后一个高峰出现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共同缔造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康乾盛世”。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学的发展,由此诞生了经学研究中的“乾嘉学派”,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历代经学研究成就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共性。各自的特点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论述了,共性有两点。第一,唯经。在研究过程中引经据典,一切都围着儒家典籍转。第二,唯上。当典籍中的内容和皇帝的言论发生冲突时,要遵照皇帝的意见,千方百计用皇帝的理念去解读典籍。在这种情况下,经学研究也就慢慢地成为一门缺乏实用性的学术研究了。现代人研究古人的经学成果,应该结合历史事件去辩证分析,通过经学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风土人情,这样的学习态度才能带来有益的收获。

拓展阅读

以茶会友,共赏江南山水美景,方薰绘《试茶图》

焦尾仓皇失故琴,胡笳宛转谱哀音,汉末才女蔡文姬

汉代丝绸之路的保护者,西域都护府

清代实景写生佳作,宋梁绘《扬州万柳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