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的南阳地区,为何英雄辈出

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本文原著:一道闪电。原文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英雄出自南阳》,有删节,转载的时候标题有改动。

南阳地区是一块碟状盆地,有白河、唐河、湍河、刁河等多条河流在盆地中部呈扇状相交,汇成唐白河,南流入汉水。自盆地向北翻越伏牛山可到洛阳,西经武关可到关中,南有隘路可去襄阳、江汉平原。盆地东北方城一带有个断陷,与黄淮平原相通。与天府之国一样,南阳盆地气候温和,土地肥美,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在先秦两汉有冶铁和铸币为致富产业,富庶繁华,历来是南北政权争夺之要冲。

南阳

南阳民风

班固曾概括各地风俗不同的原因时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他认为民风产生的原因有二个。其一是自然地理,因水土物产导致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二是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南阳人既有盆地人特有的性格,风俗又随时代而变迁。

据《史记·货殖列传》介绍:颍川、南阳是古代夏人之国,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人敦厚老实。到了秦末,秦迁不轨之民于南阳。这里民俗混杂,好事,多商贾。好行侠义,北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史记

在西周时南阳属于周南申国,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归属楚国,既受中原三晋儒法思想的影响,又受楚风轻剽、信鬼神之民俗濡染。

秦汉时期,南阳这一带民风多样,既好武,又多商贾,此地俭又夸奢,除商贾外还有农工渔猎,犯法之徒藏匿难制御。宣帝时,郑弘、召信臣为南阳太守,是有名的治臣,劝民农桑,去末归本,郡以殷富。民风为之一变,韩延寿、黄霸为太守时,倡导儒风,教化大行,化以笃厚,很见成效。班固称赞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但此地仍有古遗风,有三晋申子、韩非等法家刻害余烈,以当官为高,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人好口舌,爱打官司。“好争讼分异”,换句话说,就是这里的人“喜欢讨个说法”,如果讨不着说法,就自己解决,所以此地报私仇风气很盛。民风如此悍烈,这也是后来刘氏起兵的内在缘由。而别处起兵大都由于饥荒被逼无奈。

刘秀

如此复杂的民风,多样的治国思想的确是锻炼才干的好地方,自汉兴以来颍川、南阳一带一直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曹魏、蜀汉核心人才也都来自这一地区。耳濡目染,给刘秀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光武务过农,经过商,藏亡匿死,养过宾客,也游过学,羡慕过执金吾的威风。《后汉书》说光武好吏事,他一眼就能洞察真伪,他还在大司马严尤面前逞口才。可见法、道、儒都对光武产生过影响,但光武最终“以柔道治国”,这是比较后取舍的结果。

南阳豪族

南阳当地方圆数百里,可数的几处豪强。除刘氏外,还有邓氏、樊氏、李氏、阴氏。他们之间互相联姻,盘根错节,乱世中竟能组织起强大的政治军事组织。

南阳位置图

南阳豪族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南阳一带的豪族子弟大都有游学之风。汉时读书不易,除《孝经》、《论语》等篇幅较小,家家可藏可读外,“五经”加各家经解都有几十万言,一部经几车也装不完,只有去拜名师授教。刘縯、刘嘉、刘秀、朱佑、阴识、邓禹、刘隆、张堪、朱岑都曾去长安游学,授《尚书》。游学是他们接受教育,结交才俊,观察政治动向,历练才干,登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这一政治势力,是跨地域性的,彼此间有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甚至性格,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目标。邓禹千里追投刘秀,冯异独降刘秀,北州将领在刘秀面临绝境时,仍毫不犹豫的带来一支劲旅投奔。甚至于有很多人舍家弃业,家破人亡,竟也毫无怨悔。共同的理想加人格魅力迅速以刘秀为核心组成政治集团,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强悍、顽强的战斗意志,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为了理想他们情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秀

刘秀在长安期间,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结识邓禹、严光等人,他在长安已经小有声望,《东观汉记》说刘秀在长安,“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南阳大人往来长安,为之邸,暗稽疑议”。他的知识、才干是在这里打下的。与刘秀类似的儒生,也都有治国之才,邓晨、李通、耿纯等都没有为官经验,但初当郡守都能赢得民心,功课第一。

第二个特点,豪族族长、首领有绝对的权威。《白虎通》解释宗族,宗者,何谓也?宗尊也,为先祖主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于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尚书》曰:“以亲九族。”

宗祧继承,礼家有“文家之礼”及“质家之礼”的区别。质家重“亲亲”,故“立嗣予子笃母弟”,而文家“尊尊”,故“立嗣予孙笃世子”,殷商为质家,周为文家。汉代以后的继承制,因汉武帝推恩令,质家成分有所增加,但西汉末年,文家之礼还是主流,豪族首领一般是家族长子。长子长孙在祭祀时有特殊地位,长子拥有大部分财产。例如舂陵候刘敞谦俭好义,尽推父时金宝财产与昆弟。郭皇后的父亲郭昌曾经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弟,都赢得世人称赞。光武起兵时,家无十户之资。其次,长兄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其带领下,族人宾客心甘情愿与之生死与共。第三、兄死子承,从弟很难继承兄长家业和事业。刘秀对刘縯亲手创立的六部兵并无影响力,反而在日后成为劲敌。邓晨也无法组织起邓氏家族,实权在从兄子邓奉手里。这就是汉代所谓的“文家之礼”。

第三个特点,南阳豪族好理家、善理财、兼顾农商,富和廉相辅相成,他们在地方上人望很高。司马迁在《货殖列传》称赞南阳人经商雍容大度,他说:“宛(南阳)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博得了游闲公子乐施好赐的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胜过吝啬小气的商人),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孔氏铁冶,修水利,通诸侯,慷慨经营,南阳人都爱效法。司马迁《货殖列传》总结汉代商人致富时说:“廉贾归富。”意思是:不贪一时之利、讲信用的商人,能多赚钱而终久致富。中国古代商人有讲诚信的历史传统,商人经典——《陶朱公经商十八法》称:“廉贾经商,取利守义诚信无欺、货真价实、称准量足。”

第四个特点,关东南阳豪族普遍孝廉,民风、士风质朴谨厚,孝悌仁义,扶微助困,爱仗义疏财,财富能聚能散,慷慨大度。穷奢极欲者罕有,因此他们能成为光武复兴的社会中坚力量,在古代中国也属罕见,这同明末人人自私,贪婪,放纵的现象大不相同,腐朽就意味着灭亡。

为富而仁,是当时的民风,例如刘秀的外祖父樊重为南阳大姓,善于理财,对于乡邻向来不吝啬,除了广置田产外,“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其中典型事例是“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司马迁在《货殖列传》讲富和仁的关系时,讲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刘秀

在这种情况下,两汉之交以豪族地主为核心的武装,所向披靡,汇聚了天下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才,其组织力、战斗力远非农民起义军可比,农民起义毫无成功的希望。

富而能有礼,这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启发。

第五个特点,豪强们家族意识浓厚,又崇尚名节,人人都有血性之勇,好争讼,争讼不过则报私仇,甚至冤冤相报。有了委屈他们就散财结客报吏,汉代的宾客受惠于主人,为报私恩愿以性命相搏,官方经学倡导复仇,对血亲复仇的判决往往宽大处理。复仇是当时的民风,甚至蔓延到官吏。赤眉起义源于吕母杀吏,刘嘉、刘玄也是杀吏逃亡。汉代复仇主义宣扬果敢勇烈,激励人们自强,有其积极意义。

但刘秀对此并不赞同,他登基后,优待仇人朱鲔,多次宣布可以赦免隗嚣、公孙述。对报私仇的,他大兴牢狱,严厉查处报杀刘恭的案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