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物语话东平之四十范圆曦墓志盖三教

文物小档案

名称:范圆曦墓志盖

年代:年

形制:正棱台形,底长62cm、高62cm、厚15cm

材质:石质

馆藏:东平博物馆

范圆曦墓志盖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诞生于中国的道教,在金代由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一派,以“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理念,在丘处机的带领下,达到发展的巅峰。

东平博物馆藏的范圆曦墓志盖,就是道教巅峰时期的物证。该文物出土于州城街道,画家李春安捐赠,志石逸失,上刻楷书“故东平路道教都提点范公墓誌铭并序”,正棱台形,底长62cm、高62cm、厚15cm,对研究元代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何为墓志

墓志,指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

墓志的形制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正棱台形,上刻标题;下层称为“底”,方形,刻有墓志铭。

考古中,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没有固定的制作材料,形制也各不相同。

东汉时期盛行墓前立碑,因此,埋入墓中的石刻文字较少。魏晋时期限制墓前立碑,导致墓志盛行。南北朝后期,墓志逐渐定型,志石多呈方形,志盖多呈正棱台形,也有个别作龟形的。隋唐以后,志盖相合,遂成定制。

墓志铭是给去世的人写的,分“志”和“铭”。“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语言温和,文字简约;“铭”则用韵文,赞扬成就,表示悼念。但是,个别只有“志”或只有“铭”。

安放墓志的习俗,在中国和西方都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道教在东平的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诞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在发展中,借助黄帝来做宣传,形成“黄老学派”,后又糅合巫术、方仙道、墨家、阴阳家等,不断宗教化。

东汉中期,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开始有了教团组织,为“正一派”。金代初年,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又称“全真教”“全真派”,至此,道教“正一派”“全真派”两大教派确立。

全真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全真道,以修习《道德经》为主,修习《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辅。东平白佛山三教寺就建于金大定三年(年),是山东境内唯一的一处三教合一建筑。

王重阳得道后,到山东布教,在宁海(今牟平区)创立全真教,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世称“全真七子”。

成吉思汗西征时,丘处机带领18个弟子去西域拜谒,以敬天爱民、好生恶杀、节欲保身等治国、养生理念,折服了成吉思汗,赐爵“大宗师”,总领道教,由此,全真教迅速发展。

东平是道教较早的传播地之一,据《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记载,东平王刘苍进京朝拜,汉章帝挽留,“三月,大鸿胪奏遣诸王归国,帝特留苍,赐以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至八月饮酎毕,有司复奏遣苍,乃许之。”可见,东汉初年皇室也信奉道教,民间自然效法。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形式发动黄巾起义,青州黄巾军曾攻入东平,打到那里,道教自然传播到那里,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成为昙花一现的宗派。

元代“东平行省”兵马总管严实,因朝廷推崇道教,于年,迎请全真教高道范圆曦到东平上清万寿宫主持,道教在东平兴盛,境内还有道教名山—腊山、三教连龛等文化遗存。

高道范圆曦

范圆曦,号玄通子,宁海人,生于金大定十七年(年)。宁海是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根据地,承安元年(年)时,“全真七子”有的已逝,有的外地传道,只有郝大通在宁海,范圆曦便就近拜郝大通为师,深受器重。

范圆曦后来到密州传道,深得当地人敬信。金末,杨安儿在青州发动“红袄军”起义,密州处于战争核心地带,出于济世情怀,他以财物向义军首领疏通,使“老幼获免者甚众”,赢得百姓尊敬,获赐“普照大师”之号,并被任命为密州道正。

此事之后,山东仍不安定,范圆曦便来到东平,后又到覃怀、太行、辽山、邢台、赵州等地活动。元初著名文人宋子贞撰写的《普照真人玄通子范公墓志铭》记载:“山东益乱,由东平入覃怀,登太行,下辽山以达邢台。”几年后,河北皆陷入蒙金战事,范圆曦带领弟子到泰山避乱。

金正大三年(年),严实请范圆曦住持东平上清万寿宫,后被敕封为“玄通普照惠和真人”,任东平路道教都提点,此间,范圆曦对东平的治理建议颇多,严实也对其高看一眼,并受到元好问、宋子贞、杜仁杰等人尊敬。

范圆曦在东平居住了十二年,他深谙医学,传道中救济百姓。年,离开东平游历,先到宁海,又到河北真定,并修复了天宁观,蒙古定宗贵由三年(年),又到陕西终南山重阳万寿宫,半年后,又回到河北真定。蒙古海迷失后元年(年)十月,在河北大名仙逝,享年72岁,其弟子王裕中等将其灵柩运回东平,于年二月葬于东平上清万寿宫之翛然堂,宋子贞撰写了《普照真人玄通子范公墓志铭》,这个《故东平路道教都提点范公墓志铭并序》墓志盖的楷书,极有可能是其笔迹。

范圆曦在当时影响颇大,元初名儒刘祁介绍他“兼善天下,致君泽民”,宋子贞介绍:“所至之地,则候骑络绎,幢盖塞路,马首不得前,自郡守县令而下莫不奔走致敬。”

大道至简。救济苍生、兼善天下的范圆曦,以简朴的生命历程,为山川形胜、文脉绵长的东平增添了“三教合一”的和谐底色。(撰稿:陈淑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